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及重要着力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着眼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肇庆农业资源丰富、“土特产”琳琅满目,稻米、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南药等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柑桔之乡”“中国贡柑之乡”“中国罗氏沼虾之乡”“中国肉桂之乡”等美誉。
△高要区莲塘镇万亩虾塘。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以科技助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依托农业资源推动新品种、新技术、
新装备、新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
是肇庆由农业大市
迈向农业强市的重要途径之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肇庆的乡野田间,
看看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力量!
智慧气象
# 护 航 万 亩 虾 塘 #
一大早,
在高要区莲塘镇波西村,
罗氏沼虾养殖户林水彬拿出手机,
打开智慧养殖APP,
查看虾塘的实时监测数据。
点开页面,水体溶解氧、pH值、
水温等多项数值一目了然。
罗氏沼虾养殖户林水彬:
“今天虾塘的数值正常。这个智慧系统一天24小时帮我监测着数据,非常方便。”
△高要区气象局工作人员为虾农讲解水体监测设备。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粤华 摄
数据赋能,
精准服务,促农增收。
这套智慧养虾系统的背后,
是高要区围绕罗氏沼虾,
深化“高桂晴行”党建品牌,
以全产业链智慧气象服务助力“百千万工程”
和乡村振兴的积极实践。
高要罗氏沼虾产业是当地经济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42%。近年,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增加,为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
△高要罗氏沼虾。邓达荣 摄
如何应对挑战,
减少养殖户损失,稳定产业市场?
高要区将目光投向了气象保障智慧体系,
致力以更精准的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
为产业保驾护航。
高要区气象局天气预报员陈焕容:
“高要区气象局组建了罗氏沼虾气象服务党员先锋队,针对罗氏沼虾的生长特性和养殖需求,与养殖户沟通交流。我们在收集、分析、总结养殖户的气象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定期制定气象服务周报、专报,指导虾农科学养殖,防范气象风险。”
不止于此,
该局还加强与高要区农业农村局、
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等单位合作,
开展罗氏沼虾气象服务项目建设与研究,
建设气象监测网络,
搭建罗氏沼虾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该项目在莲塘镇先行试点,
形成经验后在全区辐射推广。
△高要区气象局罗氏沼虾气象服务党员先锋队为罗氏沼虾养殖保驾护航。图源 高要发布
在林水彬的虾塘边,
去年底建成的高要区罗氏沼虾特色农业
气象试验站映入眼帘。
站里的自动气象站和水体监测设施设备,
能对温度、气压、降水、风速、
水温、溶解氧、pH值等进行连续观测,
数据可在一旁的气象数据要素监测系统屏幕
和智慧气象服务平台App、
小程序上实时更新。
该气象站服务着莲塘2万亩罗氏沼虾虾塘,
为天气预报、水质分析、病害检测、
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高要区气象局天气预报员陈焕容:
“我们专门开发了与罗氏沼虾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对接的气象服务平台。养殖户打开小程序或公众号,能看到实时气象数据、天气预报、防灾指南,以及针对罗氏沼虾养殖的气象小贴士。”
陈焕容举例介绍,
罗氏沼虾的幼虾养殖对水温要求极为严格,
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成活率。
气象部门密切关注气温变化,
一旦预测气温将下降明显,
就会通过微信群、
服务号等向养殖户发送预报信息,
帮助他们及时做好虾塘覆膜保温,
在饲料中添加营养物,
保证幼虾渡过难关。
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站长王玲:
“高要鱼虾检测监测站与高要区气象局开展合作,融入高要区罗氏沼虾示范建设中。监测站人员每周一次到莲塘镇的虾塘进行水质检测,为智慧养虾提供专业数据,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气象数据要素检测系统。图源 高要发布
智能烘干
# 确 保 颗 粒 归 仓 #
当前,
正值夏粮收获关键时节,
各地抢抓农时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然而,受天气多变、
晾晒场地不足等因素影响,
部分地区粮食产后损失问题时有发生。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
肇庆大力推进粮食烘干能力建设,
通过推广智能化烘干设备、
完善烘干服务体系,
全力保障粮食减损提质,
实现颗粒归仓。
位于肇庆四会城中街道的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4台大型烘干设备尤为醒目,登记表盘上各种指示灯不停闪烁。“这组设备一次可烘干120吨的湿谷,全部采用电脑智能化控温控湿,不需要人工干预。”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稻谷经20个小时的烘干,再进行冷却,即可装运到仓库保存。
而在高要区白诸镇稳裕村的
长盛农机合作社,
这里的一台27KW小型农用电烘干机
也在工作中。
“这台机器一次最多可烘干10吨稻谷,
这种类型的小型烘干机更具灵活性,
适合小农户、合作社等使用。”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
△四会新供销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有限公司购置的4台大型烘干机,属于新一代热泵烘干机,能耗降低40%。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摄
为补齐粮食产后处理短板,
近年来肇庆实施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
对购置烘干设备的主体给予
30%-50%的购机补贴,
并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建成烘干中心37个。
截至2024年底,
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148台,
较三年前增长近一倍,
日烘干能力达2865吨,
覆盖主要产粮区。
高要区大湾镇皓德农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先生:
“我这台机器是2023年采购,价格20万元,财政补贴约10万元。补贴资金能减轻合作社的经济压力,我用补贴的钱又添置一台收割机,在自用的同时还向周边小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
此外,
为做好“双抢”期间农机化生产工作,
确保早稻及时收获、烘干,
保障粮食安全,
市农业农村局公布了《肇庆市早稻收割、
机械化烘干保障热线电话》,
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机收、烘干服务。
△高要区大湾镇皓德农机农业合作社在种植基地收获稻谷。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永强 摄
传统自然晾晒受限于场地和天气,
损失率达5%-10%,
而智能化烘干技术可将损失控制在1%以内,
同时避免人工翻晒导致的碎米率上升问题,
显著提升粮食品质和市场溢价能力。
“粮食丰收后,减损就是增产,随着智能烘干技术的普及,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正迈向高效、精准、绿色化的新阶段,为丰产丰收保驾护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早稻栽插125.37万亩,截至目前,早造收割29.3万亩,投入烘干机89台,烘干稻谷6.5万吨,夏粮总产量预估相比往年有所增收。
△盛夏七月,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早稻迎丰收。邹华彬 摄
科技赋能
# 发 展 南 药 产 业 #
广宁县五和镇庄源村山林面积超2万亩,
其中,肉桂种植面积达5000亩,
年产桂皮约30万斤,
产业产值突破300万元。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村集体便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肉桂,
如今,
全村家家户户“门前有桂、院后成林”,
肉桂收入占家庭年均收入的1万至2万元,
成为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五和镇庄源村党支部委员周水华:
“我们成立了肉桂专业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村民科学种植管理,目前我们庄源村正在建设肉桂晒场,统一收购粗加工。”
△作为传统南药“老树发新枝”的典范,庄源村的肉桂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图源 广宁发布
随着肉桂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
为拓宽肉桂产业发展的思路,
庄源村加快推进肉桂加工产业项目落地,
计划引进肉桂油初加工项目,
推动肉桂产业的发展,
为联农带农提质增效,促进产业振兴。
为打破“原料供应”的单一模式,庄源村正加速推进肉桂深加工产业升级。2024年,占地150㎡、建筑面积540㎡的三层肉桂产研大楼建成投用,集研发、交易、展示于一体。规划中的15亩肉桂集晒场、仓库及初级加工多功能项目,将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力。
与此同时,
庄源村还以“农耕+肉桂文化”为抓手,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游客们可以参观肉桂主题公园,
了解肉桂的种植文化,
感受肉桂的独特魅力。
“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
让庄源村的肉桂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肉桂产研大楼。图源 广宁发布
在这片绿水青山间,
广宁人民用智慧和汗水,
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管理,
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发展,
广宁南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
更美了乡村的面貌。
目前,广宁县南药种植总面积已达8990亩,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这些“苦药材”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来,广宁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药香弥漫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肇庆市广宁县。江先梅 摄
科技创新,
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肇庆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突出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产业基础,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应用,
必将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大动力!
来 源:肇庆发布综合自肇庆农业农村、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王永强 通讯员 张磊 唐白冰)、高要发布、广宁发布
编 辑:莫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