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66万产业人才,为何选择前海?

作者 张玮;张秉仁 2025-06-25 18:16

中办、国办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特别关注人才问题,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放在首位。

在上周深圳举行第二场“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前海透露将破局人才体制改革,加快成为国际人才到大湾区的“第一通道”,引发坊间关注。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去行政化、雇员合同制、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扩大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等,均具有破冰性质。

作为深港合作最紧密区域之一,前海其实很早即探索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最新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才分别占深圳的1/5和1/6;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数量分别为7257人和1.19万人;企业集聚人才主体地位突出,已集聚66万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和产业科技人才。

前海为何要率先加码突破人才体制机制壁垒?为此铺设了哪些基础条件?已在全球引才和深港人才融合上做了哪些探索?

长期观察前海者不难发现,近年来前海的人才政策愈发开放。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认为,这与中国当下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过去是传统经济增长下的动力模型应用,如今以前海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是按照新经济增长动力模型发展,即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从动力源泉上,已经从‘要素推动型’转变为‘人才推动型’。”曲建说。

曲建解释,科技创新跟生产加工制造不同,后者只需要各环节标准化作业,就可以把相对应的零部件通过劳动力进行组装,完成产品制造并售卖。而科技创新是从零起步的过程,科学家、研发人员要把原本没有的产品研发、设计出来,人的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远高于一般制造业。

“因此人能否自由流动,能否在这个体制中发挥作用,就成了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点。”曲建认为,前海能否在科技人才创新链中取得一系列制度性突破,应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焦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达则从产业角度阐述了人的重要性。他表示,前海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货物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已走在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则要加速服务贸易的发展。

服务贸易的载体是人,人员如果能够便利流动,很大程度上就解决了服务贸易的发展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各领域对全球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破除人才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他们的跨境流动成本。”王达说。

王达认为,香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如果香港的金融、法律、税务等高端专业人士到前海可以迅速融入、顺利开展工作,长期来看,就能对引进国际人才积累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由此可见,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前海加码人才政策是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国家科技突围和服务贸易升级背景下,进行的一场深层次制度试验。除了破解“卡脖子”难题,构建自主创新生态,更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系统落子,特别是在探索“一国两制”下深港要素流动新模式上,亟需为全国深化改革提供可复制经验。

事实上,前海自成立之初就不断着手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从在全国率先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率先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到提供新型入境居留体系、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与港联合招才引智等。

特别是2020年以来,前海相继出台多个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已经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26类专业人士无需参加内地职业资格考试,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便利执业。

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截至2025年4月底,已有637位专业人士完成备案,多家备案后的企业在前海成功承接业务,参与到规则衔接改革试点项目全过程,实现项目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景观设计、造价咨询、地盘管理、施工管理等流程全覆盖。

东南香港公司便是其中一家。此前该公司在内地其他城市也参与了许多项目,但由于两地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互认,只能参与到项目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无法实现“独立接项目”。

但前海的政策让香港专业人士可以在内地有同等级的互相认证,建筑师可以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管理,拥有全过程话语权,可以把控很多落地细节,更好地将‘香港经验’带到深圳和前海。”公司总经理王冠男认为,这让港人港企真正实现从“进得来”到“能接活”。

王冠男说,目前,公司有两名取得跨境执业资格的建筑师正在前海执行九年一贯制学校、前海自贸时代中心等三个深港融合试点项目。“未来希望有更多机会将这一经验全方位推广至整个深圳乃至全国”。

在涉税服务领域,全国10家港澳联营税所全部落户前海,成为全国港澳联营税所集聚数量最多的区域,已有86名港澳税务师在前海备案执业,15名香港会计专业人士担任前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法律服务领域则集聚了12家粤港澳联营律所、5家外国律所代表机构和1家中外律所联营办公室,在前海执业的港澳籍律师达到129名。文化旅游领域也有129名香港导游及领队在前海完成执业备案,前海成为深港人才融合最紧密区域。

为此,前海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设立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涵盖入境居留、社保医保、政策申报、驾照换领,以及求职、翻译、法律、税务、银行开户、跨境搬家等700项服务。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才分别为3316人和5354人,占深圳的1/5和1/6;在前海工作和生活的港人分别为7257人和1.19万人;认定推荐44名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在华永久居留,全省自贸区第一;企业集聚人才主体地位突出,汇聚66万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和产业科技人才。

“通过多年发展,前海已成为融入香港、内地和深圳人才要素的重要平台,仅国家高端智库都有数十家,这种布局和人才集聚将为前海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曲建说。

曲建认为,前海在人才培养和深港人才交互交流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是中国专业人才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下一步,应该在香港专业人士跨境执业、香港青年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

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委员会中国区首席代表暨秘书长王振亦有同感:“作为国际组织,我们感到前海国际化土壤优良,特别是政策环境上已走到全国前列,非常庆幸落户于此。”

目前,该组织正依托前海构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近两月就计划与北欧五国展开合作交流,推动一个深圳北欧技术人才转化的平台落户。同时,跟包括香港在内的全球300所高校合作,来这边走走看看。

2024年8月,前海推出深港青年梦工场提升计划后,服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科研成果转化,通过香港联通国际科创网络。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大乙半导体科技创始人黄明欣成为饮得“头啖汤”的科学家。

“前海在深港联动方面做得很好,在场地、资源对接、员工住宿等力所能及的范围大力支持港企发展。我们在香港和深圳同时创业,从港大到前海的车程还不到1小时,前海就是其中的连接点,我经常开玩笑的说‘在CBD开工厂’。”黄明欣说。

前海正在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成为国际人才到大湾区的‘第一通道’。接下来,将在优化外国人才服务、深化深港联合引才机制、便利港澳专业人士执业等领域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助力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前海管理局局长王守睿说。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也表示,将“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去行政化、雇员合同制、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允许外籍科学家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定代表人”,以及“有序扩大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招引更多金融、法律、税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企业,为各类境外专业人士就业执业提供便利”。

这将进一步提升香港专业人士来前海执业的积极性。”王冠男说。香港大学科创中心总监、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执行院长汪鹏也认为,这是个很大的利好信号。

“现行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偏向于行政化管理,导致机构在运作时仍存在责任主体不明晰、激励机制难以市场化等问题。前海的探索将给科研机构带来更多人事制度上的‘松绑’。”汪鹏说。

不过,在人员流动方面,汪鹏直言,在一些软性制度设计上的细节问题还可继续优化。“比如,香港科研人员在内地注册便民服务小程序时,需要使用内地手机号,然而注册完成后,‘一卡两号’的香港副号却无法被识别。”汪鹏建议,在顶层制度设计之外,细节上的壁垒也需要一一打通。

王振也表示,前海不仅是改革试验田也是全球化重要枢纽,目前硬件设施已非常好,期待未来在服务细节上能更个性化,并希望能促成前海与更多海外机构和人才深度合作,助力前海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建设。

撰文 张玮 张秉仁

统筹 张玮


编辑 李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