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中工研院党总支:“红色引擎”驱动“科技突围”

作者 韦基礼 2025-07-02 16:51

【编者按】

从一片荔枝林到科技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区,再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园24年来,松山湖实现了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发展。在这片创新发展的热土上,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指引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之际,东莞松山湖特开设“松湖堡垒先锋”栏目,集中报道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凝聚奋进新时代的磅礴伟力,扎实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引领地、杰出人才向往地、精美建设示范地、改革创新先行地“五个地”建设。


填补国内空白、攻坚“卡脖子”技术、孵化硬核科技企业……在东莞松山湖,有这样一支“科创先锋队”:他们屡屡攀登科创高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书写着生动的基层实践样本。

近年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党总支(下称“工研院党总支”),以“红色引擎”驱动“科技突围”,在智能制造领域构建起“党建引领研发、孵化、办企”的全链条生态,先后在无人自主技术、3C产业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及大功率激光器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670余件。

作为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示范点、东莞市“五星级党组织”,工研院党总支将党建深度融入科创链条,推动党组织成为创新生态的“设计者”、技术攻关的“突击队”、产业升级的“操盘手”。在“科技创新 + 先进制造”的新赛道上,这支“红色引擎”正驱动着更多“卡脖子”技术突破、更多科创企业崛起、更多产业生态成型。

打造科创领域的“红色智库”

在“先锋书记工作室”,党总支书记张国军每月牵头的理论学习会已成常态。从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到新质生产力,从科技安全到科研纪律,理论学习始终与科创使命同频共振。2024 年,团队围绕“新质生产力”专题学习成果,迅速布局无人自主技术、大功率激光器等前沿领域,形成 “学习 — 研究 — 应用”的高效闭环。

依托“松湖华科创新大讲堂”这一市级科普品牌(已举办52期,惠及3万人),工研院党总支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方法论”。在这里,“党旗在我心中”系列活动不仅是思想洗礼课,更是科创动员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会现场,党员科研骨干当场认领 “卡脖子” 技术攻关任务,让理论学习成为创新突破的“第一推动力”。

在工研院党总支的带动下,工研院党支部、广智院党支部、松湖华科党支部纷纷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党员在科技服务中创先争优,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强大战斗力。其中,工研院党支部建立了“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定期邀请科研团队成员、研究生交流前沿科研成果,打造既有“党味”也有“科研味”的党建文化。

由工研院主办的第三届东莞粤港澳大湾区无人自主技术创新论坛,先后邀请到航母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某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院士、“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机总设计师王树新院士做主旨报告。

张国军表示,工研院党总支通过线上学习平台等多种方式,促进党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同时,以“党建+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党员在学深悟透、结合转化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研究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破解卡脖子技术的“红色攻坚队”

在工研院,“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 不是口号,而是刻在科研一线的行动坐标。

工研院党总支以“党建+”攻关项目为抓手,组建党员攻关小组,勇担国家与地方重大发展重任,针对制约区域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不断深化布局,集中突破“卡脖子”技术。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工研院先后发起全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并承担了首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设国家首批智能制造示范点并被选为交流会唯一示范现场;针对东莞制造业企业的共性需求,工研院党总支积极做优现有团队的落地服务与产业链接工作,建立设计、检测、测量、知识产权等六大集中式技术服务中心,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科研攻关的背后,涌现出一批批先锋党员。由张国军牵头研发的3C产业智能制造装备,让我国在平板显示行业实现装备自主可控;由耿涛创立的小豚智能公司,攻克多项全自主无人艇核心技术;由马修泉领衔的团队研发出国际首台单模块5000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及光束质达国际最高水平……他们用“早出晚归”的奋斗姿态,让“党旗红”与“科技蓝”交相辉映,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及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到牵头或参与国家制造领域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再到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近年来,工研院累计牵头或参与研发出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工研院党总支用“硬核”成果诠释“党建就是生产力”,由张国军领衔的“先锋书记工作室”也成为松山湖科创领域的党建标杆。

构建智能制造产业“工研院矩阵”

工研院的产业孵化体系,是党建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典范。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导师计划、建设华科城产业园区以及国家级孵化器等举措,工研院党总支让党旗飘扬在生产一线。先后孵化企业1800余家,服务企业2万余家,真正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

2024年,广智院党支部重点布局无人技术新方向,新引进水下机器人研发团队,团队为世界能源、水务、防务等领域提供水下先进装备和无人化系统解决方案,多项核心技术为国内首创,已在核电、海上风电、城市水务市场取得技术领先、产品领先、销量领先的优势。

在工研院党总支的引领带动下,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42家;自主创办了73家企业,11家持股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上市,2024年新认定/新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

工研院党总支不仅是创新组织者,更是产业践行者。张国军牵头创办的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已成为大湾区应急装备领域的标杆。其研发的消防救援指挥系统平台在应急部门应用验证,无人潜艇系列产品在核电市场占有率领先,其中“复杂多域环境异构自主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导航控制技术”获得2024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仅3项)。

在氢能领域,工研院党员团队研发的PEM电解槽压装设备为行业最大吨位,助力海内外工厂实现技术跨越;在工业软件领域,研发出业内首款融合工厂仿真、数字孪生技术的MOM平台,打通智能工厂全流程数据,在装配式建筑行业打造“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标杆案例。这些由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的科创企业,形成“创办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 的产业集群效应,构建起智能制造产业的“工研院矩阵”。

南方+记者 韦基礼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