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印发出台,着眼构建适应江门发展、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计划》提出,到2027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更加有力,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江门模式。
打造“教联体”、探索“医教结合”
根据《计划》,江门将推动区域联动,树立和弘扬启超家教家风品牌;聚焦“教联体”,构建全方位的家校社合作模式;搭建“医教结合”培训平台,探索开展“医教结合”模式,推动建立医教协同促进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
江门着眼构建适应江门发展、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江门着眼构建适应江门发展、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南方+ 黄烨倩 拍摄
其中,在树立和弘扬启超家教家风品牌方面,江门将以梁启超家教家风的家国情怀以及“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鲜活案例,引领全市开展家庭教育。包括整合教育资源,成立江门市家教家风宣讲团,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制定涉及启超家风、心理健康、生理教育等内容课程计划,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和家庭教育云课堂活动等。
聚焦建设中小学、幼儿园 “教联体”,江门将深度推进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的融合——共享先进教育理念,统一管理标准,打破校际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师徒结对、轮岗交流等活动;借助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开发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江门计划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按“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的模式,联合1-5所农村或薄弱学校组建共同体,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整合的广度与深度,吸纳牵头学校及幼儿园周边社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社会企业的参与。
探索开展“医教结合”模式方面,江门一方面将着力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水平,组织中小学心理教师、德育骨干、班主任定期到心理专科以及儿童认知心理专科轮岗、跟岗培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到江门市心理健康科学普及体验馆开展实践活动,多途径科普宣传。
同时,江门将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心理医生或精神卫生领域专家担任心理健康副校长,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推动“医”“教”深度融合,畅通心理医生入校开展心理辅导、培训讲座渠道,定期为家长、学生、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支持与帮助,提升师生及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建立“三个”机制、“四支”队伍
为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更加专业、充足的发展目标,《计划》提出,将建立家庭教育“三个”机制、“四支”队伍。其中,“三个”机制分别是家校合力关爱教育机制、家长科学育儿能力提升机制和家庭教育研究机制;“四支”队伍具体为一个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一支家庭教育专家顾问团、一个家庭教育人才信息库和一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志愿者。
建立家校合力关爱教育机制,江门将构建智慧家校数据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档案数字化管理;创新“成长护航”项目,组织专业力量为居家学生送教上门,深化家校合力新成长营建设,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参加新成长营。另外,学校还要定期排摸特需学生,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成长档案,为特需学生研究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建立家长科学育儿能力提升机制,江门将研发一套家教课程——遴选一批家庭教育优秀教师共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编写一套家庭教育手册,指导学校每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学校原则上每学期要安排1次集体授课,每次不少于45分钟。同时,还会设立家长工作坊、开展家长沙龙等,及时了解家长家庭教育需求,为家长分享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提供平台。
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机制,江门计划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办公室,发挥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引领、促进作用。具体将以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统筹协调全市家庭教育资源力量、密切协作、协同推进辐射、引领市、县(市区)、校三级家庭教育,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家庭教育。
针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计划》提出,要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家长的实际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将防范治理家庭暴力纳入重点工作范畴,加强科学育儿宣传教育,提升家长法治意识。同时,发挥学校和社会力量作用,对潜在家暴风险早发现、早干预,为特殊群体家庭提供结对帮扶。
为确保《计划》的实施,江门各地各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为开展家庭教育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南方+记者 黄烨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