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用:落实四个升级改革行动|深中一体 湾区新机

作者 伍杰 2025-06-30 06:30

2025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迎来通车一周年。这一超级工程,不仅加速了珠江口两岸的融合进程,更见证了中山市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的深刻蜕变。聚焦中山“百千万工程”四个升级改革行动,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公用”)锁定产业科技、城乡形态两大关键领域,以科技赋能、绿美建设为驱动,扛起高质量发展主力担当。

产业跃升: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产业革新,正深刻重塑传统公用事业。

在中山公用“1+3+N”智慧排水平台,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水质、管网、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全息数据。该平台集成了510套智能感知设备,将4.4万排水户、2909公里管网、2大污水处理厂、67座泵站纳入“一张图”管理,告别传统“人海巡查”,大幅提升汛期响应效率。“电子水工”24小时在线值守,如同为城市水脉装上“透视眼”与“预警哨”,推动治水从“经验驱动”迈向“精准智理”。

中嘉污水处理厂。

中嘉污水处理厂。

在水务领域,数字化建设先锋号已经吹响,涉及智慧水务、数字民生、管理能效等多个领域共十项重点项目协同推进,融合AI技术的数字化客服平台和供水生产智能分析系统即将全面上线;公司与中山大学、哈工大共建的产学研基地,有多项成果进入实践,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4项,取得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6项,初步形成“研发-转化-应用”高效产业链。同时,积极布局非水业务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加快形成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山公用在绿色能源新赛道展现出前瞻布局。荣获2025年“北极星杯”优秀案例奖的虚拟电厂平台,以“人工智能+虚拟电厂”为核心架构,构建“源网荷储碳”一体化服务体系。南区的“光储充”超充站为中山首个搭载华为工商业“光储充”全产品场站,600kW超充桩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年减排二氧化碳35吨。目前,正携手镇街共同推进零碳产业园项目,“绿电增值+容量激励+碳资产运营”的创新商业模式正释放聚合效应。

产业升级离不开新质项目的牵引与资本活水的浇灌。 在招商引资战场,中山公用联合广发信德引进的通用智能机器人项目已完成选址,这个投资额超亿元、预计年产值1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将填补中山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缺口。与此同时,中山公用积极构建多元化资本平台,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已撬动约30亿元规模的资本布局。

城乡蝶变:多维焕新织就绿美新卷

漫步五桂山麓,52公里最美公路蜿蜒在苍翠林海间;驻足长坑水库,7.1公里生态步道串起碧波潋滟。环五桂山示范带项目,正是中山公用以生态基建重塑城乡肌理的生动注脚。

地上铺展绿美画卷,地下织密治水网络——中山公用正以多线并进之势,将生态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城市发展的各个维度与区域。

在火炬高新区,一场治水革命悄然发生。今年,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接管火炬高新区厂网一体化工作。在成功实践城区厂网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中山公用正积极将这一成熟经验复制推广至镇街层面。目前,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每日投入200余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推进火炬高新区中山港街道和民众街道的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防洪排涝、泵闸站运维与自动化建设等多项关键工作。对区内32条河涌开展影响河涌水质及挤外水专项排查,溯源分析河涌沿岸污染源,目前已整治完成12处问题点位。6月17日,面对台风“蝴蝶”带来的持续强降雨,中山公用排水平台公司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与应急处置能力,迅速组织防汛人员561人次、车辆设备47台,公用火炬水环境公司组织开展防汛人员162人次、车辆设备40余台,开展中山港街道防汛应急抢险工作。

中山公用厂网一体化项目。

中山公用厂网一体化项目。

污水治理能力的跃升同样令人瞩目。中山公用工程公司承建的6座污水厂扩建项目全部通水,43万立方米/天的增量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黄圃大雁厂创新应用铝合金装配技术,工期缩短40%。技术突破更为关键:通过“AOA工艺”替代传统技术,珍家山污水厂总氮去除率提升10%,吨水能耗两年降低1.5%,该成果已申报国家技术专利。

在坦洲、港口等镇街,“环卫一体化”服务模式趋于成熟,通过控股当地环卫企业,导入国企标准化体系,系统提升镇域环境卫生品质,将来这种服务模式还将辐射至更广区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国企力量,形成城乡治理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乡村:在三乡镇雍陌村,农房风貌提升工程让三乡大道沿线房屋重现岭南风韵,成为网红打卡点。2025年启动的3个农房风貌提升项目将惠及超600户村民,实现“一村一设计、一屋一方案”。

美丽河湖建设同样捷报频传。三年来,中山公用累计铺设截污管网1984公里,涉及190条河涌治理,推动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尤其在南朗左步村开创的农污治理模式,通过“化粪池改造+生态湿地”组合工艺,实现农村污水就地资源化,该案例已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另外,以大涌公辅中心项目投建运一体化为契机,切入工业污水处理领域,年内启动项目配套主管网及废水中心动工。

中山公用智慧排水平台。

中山公用智慧排水平台。

改革筑基:国企担当激活内生动力

翻开中山公用改革台账,一组组数据见证刀刃向内的变革决心,这场从资本运作到人才机制的全面革新,正为企业注入澎湃动能。

在资本运作战场,中山公用展现出上市平台优势:率先启动财务数字化改革,市国资系统首家全模块上线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成功获批国开行牵头的40亿元银团贷款,进一步深化银企的紧密合作;2024年公司债发行利率低至2.38%,在发行当时创下广东省历史上同评级、同期限信用债券最低利率。

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更为关键。公司布局10个研发平台(含国家级1个),新增发明专利20项,近三年研发投入达3.39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家,荣获科创类奖项39项(省级及以上17项),其中与中山大学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城市垃圾低碳高氮废水减污降碳技术创新及应用》荣获国家级奖项。

三项制度改革则激活了人才引擎。充分借鉴粤海、华润等市场化标杆企业成功变革经验,实施总部“122”组织变革,实现总编制精简;立足“价值创造、业绩贡献、差异薪酬”优化高管薪酬绩效;建立全员绩效评价体系,强制分布、刚性挂钩绩效工资,实现中层干部100%契约化管理。

与此同时,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连续两年跻身“中国ESG上市公司大湾区先锋50”,2023年膺选“大湾区国企ESG发展指数榜单”第8位。公司组建的“百千万工程”党员突击队已结对25个村居,支持“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项目,解决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等民生痛点,塘敢村帮扶案例获各级媒体关注。

深中通道车流如织,见证着两岸融合的加速度。通车一周年间,中山公用以“治水”重焕水乡灵韵,更以科技升级与城乡再造的坚实步履,全程护航“百千万工程”实施。从智慧排水的神经中枢到虚拟电厂的能源大脑,从美丽河湖的治水革命到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中山公用始终以国企之责、创新之力、惠民之心,推动产业筋骨更强健、城乡肌理更秀美。站在新起点,中山公用将继续以“四个升级改革行动”为纲,奋力为中山描绘一幅人水和谐、产城共兴的湾区新图景。

点击进入专题>>>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

撰文:伍杰

编辑 卢子衡 钟商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