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成炬!汇聚起茂名“走在前列”的力量

作者 叶洁;刘栋铭 2025-07-01 20:47

今天,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初见成效之年。

时间镌刻传奇印记,奋斗创造时代荣光。在茂名加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前沿和乡村建设一线,一个个党员正以奋斗者的姿态扎根乡土,带领群众谋产业、美家园、守平安,用实干行动擦亮党徽底色。

省委赋予茂名“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时代使命。奋力实现“走在前列”目标,涌现一批敢于“走在前列”的人,彰显出“走在前列”的坚定信念和鲜明品格。这些闪耀着共产党员的赤诚光芒,汇聚起推动茂名“走在前列”的磅礴力量。

雨夜中的守护者:

——危急时刻,他们坚守职责冲锋在前

6月19日,茂名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刘名芳同志“茂名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党支部“茂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近日,刘名芳这个名字,在一场“教科书式”避险行动后,成为媒体争先恐后采访的典型。

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一个客家山村,是刘名芳从化州嫁来的家。初来乍到时,语言不通的她,只能用微笑回应乡亲。但岁月流转,一颗真心融化了陌生的隔阂。如今,村民们亲昵地唤她“阿芳”。从2018年考上村后备干部,到2020年光荣入党,这位年轻的党员,早已将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成了乡亲们信赖的“自家人”。

那个改变一切的瞬间,定格在6月15日凌晨。0点42分,漆黑的山村风雨相伴。刘名芳独自巡查在联二自然村的路上。她敏锐发现,道路水沟涌出的黄泥水,可能有山体滑坡的危险。没有丝毫犹豫,她立刻上报险情。与火速赶来的镇村干部精准研判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转移开始了。在宝贵的“黄金一小时”里,25户、57名父老乡亲的生命,被安全地护送到了避风港。

事后,面对记者的追问:

——“村民为什么跟你走?”她眼中闪着温柔而坚定的光:“是信任。能成为乡亲们信赖的人,是我心底最深的力量。”

——“你一个女的独自巡村,怕不怕?”她的话语朴素却掷地有声:“宁听骂声,也不愿听哭声。黑暗和误解我不怕,最怕的,是守护的亲人受到伤害。”

——“为什么凌晨还在巡村?”“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她说:“从来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的党员干部、包片领导,都24小时值班值守。”

这不是一场孤独的冲锋。这是基层干部在危急时刻,用肩膀筑起的堤坝。是无数像刘名芳一样的坚守者,在暴雨夜默默织就的安全网。

险情上报仅仅5分钟,贵子镇的干部们就抵达了现场。安全、有序、高效——59位乡亲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争分夺秒的接力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守护。

当为中和村党支部授予“茂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时,那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星光下那个瘦小却无比坚定的身影,是“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的守责担当,更是一个基层战斗堡垒在风雨来临时的众志成城。这份荣誉,属于刘名芳,属于每一个在深夜守护家园的“阿芳”们。

中共茂名市委表彰时这样评价:刘名芳同志和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党支部是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先进代表,是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尽心尽责的先进典型。

责任、使命、担当,是共产党员的力量之源。茂名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实践证明,只有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底线思维,党群一心,方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热土上的耕耘者

——扎根乡土,他们以赤子心浇灌共富花

危急时刻的力挽狂澜,激荡人心,而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更多是由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绘就。

最近,一位“魔性”的茂名村支书在短视频平台火了。镜头前,他使出浑身解数,用或诙谐或真诚的方式,为家乡的茂名罗非鱼“代言”。网友们在捧腹之余,更被那份炽热的乡土情怀深深打动——他就是茂南区金塘镇金塘村的党总支书记,罗水渠。

2017年,罗水渠放下了年薪百万的央企高管光环,回到家乡,他的目标朴素而坚定:带着乡亲们增收致富。

罗非鱼,茂名“五棵树一条鱼”特色产业中的“那条鱼”,正是金塘镇的骄傲,产量占据茂南区的“半壁江山”。罗水渠深知,村集体经济的活水,必须从“把特产送出去”开始。

“磨破了嘴皮子,跑烂了几双鞋。”罗水渠轻描淡写的一句,背后是数次为土地置换、产业引进奔波的艰辛。他带领村子招商引资,将罗非鱼的养殖、加工、销售紧紧串联,构建起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强村公司建起来了,但如何让金塘罗非鱼“游”上更广阔的餐桌?去年底,罗水渠将目光投向了短视频的浪潮。

“村民不懂,我就自己先学,学会了再教大家。”这位曾经的“高管”,俯身成了“学生”和“主播”。在大学生实践团队的助力下,“茂名罗非鱼村支书(罗水渠)”账号的“爆款”视频横空出世,转发量超百万。从零开始,短短半年,十万粉丝汇聚——流量的密码,是那份为家乡代言的滚烫真心。金塘村蝶变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省“美丽庭院”特色村,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实现了两年翻一番。

在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另一位书记的故事,则写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纸页的温度。

他叫杜伟灵,是省农业农村厅帮扶工作指导处副处长,也是新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刚刚结束在贵州三年的帮扶征程,他征尘未洗,又一头扎进了新塘村的田间地头。一年多时间,18个自然村,600多户人家——他的脚步丈量着新塘的每一寸土地,他的笔尖记录着乡亲们的点滴冷暖。

驻村第一书记,是党中央擘画乡村振兴蓝图的坚实支点。在茂名,像杜伟灵这样奔赴一线的第一书记,三年多来累计有450名。

“只有把心真正种在土地上,才能收获群众的信任。”杜伟灵动情得说起三年得点滴:

搞卫生树新风,他先从党员干部家的“门前三包”评起,党员带头干,新风吹进了家家户户;兴产业促增收,发展番石榴特色产业,他多次实地调研取经,请来技术专家,耐心打消群众顾虑,“群众脑袋富,腰包才能鼓。”修道路连民心,一段60米的水毁路,牵动两家鱼塘主的心,他一次次登门沟通,每天在村民群里“直播”项目进展,让阳光照进工程的每个角落。

一年间,杜伟灵牵头筹措430多万资金,解决了25件乡亲们的急难愁盼事。今年5月,新塘村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文明村”牌匾。

千万粒星火,照亮茂名乡土。无论是镜头前“魔性”带货的罗水渠,还是带着日记本走遍新塘的杜伟灵,他们只是茂名万千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缩影。

在绿美生态的建设中,在创文巩卫的细节里,在基层治理的琐碎间,在应急救援的前线上……正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的身影,选择挺膺担当,选择率先垂范。

脉搏中的创新者

——科技赋能,她们在转型路上点亮未来

作为因油而兴的“南方油城”,茂名正奋力书写着转型新篇。千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蓝图之下,是科技创新的引擎轰鸣,更离不开一群心怀热忱、手握绝技的产业尖兵。

茂名石化研究院产品及技术服务管理室主管师岑静芸总是一身淡蓝色工装,沉稳而干练。这身工装,是她十九载科研征途的铠甲。从生产一线到科研前沿,她与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成功研发出20个高端新产品,一次次将“卡脖子”的技术壁垒甩在身后。

“守初心,强担当,勇作科技创新‘排头兵’。”岑静芸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担当,刻印在她参与的每一个攻坚项目里。

在共建的产销研用MPRC项目中,她是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为了将公司产品打入跨国巨头供应链,她和团队曾在华北零下的温度中,驻守下游工厂,只为精准捕捉产品上机成型的每一个瞬间;放弃节假日,实验室的灯光成为长明的灯塔,只为反复优化性能指标。历经600多次材料测试、200余次上机试验,汗水与智慧凝结成过硬的质量。

今年“五一”前夕,岑静芸光荣地以全国劳动模范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份荣誉,是对这位工装“女将”心怀家国、勇攀高峰的最好礼赞。

茂名不仅是工业重镇,更是沃野千里的农业大市。在化州石湾镇的橡胶林深处,另一位奋斗者的故事同样动人——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谢黎黎。

2013年,怀揣“为国植胶”的理想,橡胶学博士谢黎黎扎根这片热土。她的“实验室”,是广袤的橡胶林;她的“论文”,写满了沉甸甸的丰收。从新品种试种推广,到种苗繁育、割胶革新、复合栽培,“产业痛点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奋斗的方向!”这十二载的坚守,是她最朴素的誓言。

谢黎黎和团队的奋斗,在田野间结出累累硕果:

育苗突围,当橡胶种苗需求激增十倍、基础薄弱时,她带领团队啃下了技术难关,建立起全周期育苗体系,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建成全国最大、年产能200万株的橡胶育苗基地。

割胶革新,面对“胶工荒”,她八年磨一剑,将割胶频率从传统的“三天一刀”大幅延长至“五六天一刀”,覆盖广东80%胶区。胶工短缺有效缓解,收入更增长20%。一把创新的“胶刀”,切开了产业新天地。

林下生金,破解林下经济产业化难题。她借力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建设,建立起16种南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橡胶+南药”“光伏+南药”立体种植模式。南药“上山”,让6万多亩胶园实现“林上产胶,林下生金”的生态致富梦。

正是这些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产业一线的奋斗者,用无数个日夜的攻坚与突破,为这座“南方油城”注入了澎湃的绿色动能,照亮了从传统工业基地迈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阔征程。

聚光灯下,是受表彰的荣光;聚光灯外,是千万个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的故事,是“人民至上”最生动的注脚,是“担当实干”最有力的诠释。

星火成炬映初心。以先进为榜样,砥砺奋斗之志,茂名的发展之路,步履铿锵,未来可期。

撰文:叶洁 通讯员 黄晓明

海报:刘栋铭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