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晚,“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河源第二届鱼灯夜游活动在市区盛大启幕。活动创新采用“水、陆、空”立体展演模式,以非遗“鱼灯”为视觉载体,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视听俱佳的文化盛典。
“狗麦鱼”——这个源于2025年5月首届鱼灯节后迅速走红的网络热梗,最初承载着市民对活动效果的调侃与善意的批评,在社交媒体持续引发广泛讨论。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仅仅几个月后,这个带着自嘲意味的词汇就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意象升华,从戏谑的网络热梗蝶变为“做自己,勇敢做更好的自己”的励志文化符号。
这条“鱼”的华丽逆袭,不仅标志着河源文旅活动的品质飞跃,更映照出这座活力城市敢于直面不足、勇于自我革新的成长轨迹。从接纳批评到积极改进,从拥抱自嘲到自信呈现,河源用行动展示着开放胸怀与进取姿态。
“狗麦鱼”的前世今生
究竟何为“狗麦鱼”?它又为何能引发河源人的广泛共鸣?
从语言学角度溯源,“麦”在客家话中意为“撕开、掰开”。据《客家话词典》记载,“麦”或为“扌麦”的简写,本义为“用棍棒击打”。
在客家方言体系里,“狗麦人”“狗麦事”常被用来形容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这种表达虽带批评,却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感——正如客家长辈用“狗麦”训诫顽童,表面斥责实则关爱。
今年5月,河源首届鱼灯夜游活动因鱼灯造型迷你,被市民亲切调侃为“狗麦鱼”,“全城出动看把戏,睇到几条狗麦鱼”的说法不胫而走。这种带着温度的调侃,既反映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较高期待,也展现了河源人特有的幽默与包容。
面对善意的批评,河源各级部门展现出令人赞赏的开放姿态,组织团队远赴“中国灯饰之都”中山古镇取经,邀请专业团队对鱼灯造型、音响效果、灯光布局进行全面升级。全新打造的2.0版本鱼灯夜游融合水陆空三维展演,以更宏大的场面、更精湛的工艺回应了市民的期待。
从一条被调侃的“小狗麦鱼”,到激励整座城市的励志符号,这个转变过程,不仅彰显了河源的文化自信,更诠释了客家人坚韧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从自嘲到自信的升华
9月30日,河源推出原创AI动画短剧《浪浪村狗麦鱼》,以独特的自嘲口吻、幽默的表达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完成了一场与民众的心灵对话,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
“做鱼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专属河源的狗麦鱼:成长无需变成别人,而是成为真实的、更好的自己。”——这段台词一经推出,瞬间引爆网络,视频被疯狂转发。
从传播效果看,这次创新尝试不仅赢得了市民的情感认同,更让第二届鱼灯夜游活动实现了华丽的品牌升级。
“狗麦鱼”的走红与升华,是河源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体现。客家人历来具有坚韧务实的品格特质,如今,河源将这种传统精神与时代脉搏相融合,通过“狗麦鱼”这一文化符号,传递出“成为真实、更好的自己”的现代价值观。
从河源第二届鱼灯夜游活动的现场盛况来看,群众热议不断,好评如潮。活动当晚,新丰江畔人潮涌动,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这次的鱼灯太震撼了!”“比上次进步太多了!”——现场不绝于耳的赞叹,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的热议,无不彰显着群众、游客对升级版鱼灯节的认可与喜爱。
当“狗麦鱼”从戏谑之语蝶变为励志符号,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成熟与智慧。正如《浪浪村狗麦鱼》所带来的启示,这条“鱼”的逆袭,恰是河源永不止步、勇于超越的最佳写照。
一座城的向上力量
河源正用一个个故事向外界展示着向上生长的磅礴力量。
无论是全网调侃的“狗麦鱼”的逆袭,还是男篮历经11年的坚守夺冠,或是无腿修鞋匠黄华泉全英文演讲圆梦“哈佛”,这座粤北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奋进精神。
这些励志故事恰如河源城市发展的缩影——从山区小城到积极融入大湾区,从传统农业为主到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河源始终在追赶、在突破。建市三十多年来,正是这种深植于城市肌理的永不言弃、永不停步的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河源在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河源的城市社会发展历程,蕴含着这座“客家古邑”历久弥新的发展智慧。
其一,自信源于直面不足。勇于接纳“狗麦鱼”的调侃,体现了城市的胸襟与魄力。真正的强大,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将短板锻造成潜力板。
其二,突破成于实干坚守。从鱼灯节的品质升级到男篮的终获桂冠,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打磨。奋进征程中的每一步成长,都烙印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踏实足迹。
其三,活力来自开放创新。积极拥抱科技创新,借力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提升发展能级,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大潮,在创新变革中开辟发展新赛道。
当下的河源,处处涌动着向上的力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硕果盈枝,生态优势持续夯实,人文魅力日益彰显。河源,正以自信从容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奋力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南方+记者 魏金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