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花都塱头古村规划设计获国际金奖

作者 周甫琦 2025-09-25 15:22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再传喜报。9月24日晚,第九届新加坡规划师学会奖(The 9th SIP Planning Award 2025)颁奖大会在新加坡乌节路VOCO酒店举行,经由国际规划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多轮评选,以“文化引领、公益赋能”为核心理念的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规划设计(Cultural Empower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Langtou Village)荣获“城市设计、文化遗产与保育卓越奖”金奖。

新加坡规划师学会主席Djoko Prihanto(右)为塱头规划设计项目代表颁奖。

新加坡规划师学会主席Djoko Prihanto(右)为塱头规划设计项目代表颁奖。

新加坡规划师学会(SIP)规划奖是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全球及新加坡地区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卓越表现的项目和个人。该奖项由新加坡规划师学会(SIP)主办,自2008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奖项邀请国际规划专家组成独立评委会,从原创、创新、质量、规划方法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进行评估。

评委会对塱头规划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空间改造,将社会与历史文脉置于核心,开创了一条以文化振兴为核心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评委会指出,塱头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范本——尊重历史、倡导多元融合,并证明赋能社区文化,是扭转乡村衰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超过七百年历史,是广州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9月,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与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公益性投入,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模式。

塱头古村。

塱头古村。

为探索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确立总规划师制度,邀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邵甬教授团队进行塱头古村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并全程为建筑、景观、展陈和文化业态提供咨询,既守护遗产保护底线,又引导活化利用。同时,依托基金会的公益支持,构建多方治理模式,探索“文化引领、公益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塱头乡村振兴项目从“人居型遗产”的角度,探索“文化—空间—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规划以文化引领,充分挖掘古村价值特色,优先确定文化点位;通过与村民共同合作,采用“微更新”的方式,在延续村民的集体记忆的同时,活化古村空间、改善古村环境。过去三年来,通过建设春阳台艺文中心、和春住文化乡墅、“太阳永照”积墨楼古村常展、“心画中国”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塱那头草地、市集商铺和“耕学+”研学中心等多元文化业态,项目着力将塱头打造为岭南文化新地标,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焕新,让文化在乡村迸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春阳台与塱头古村。

春阳台与塱头古村。

随着项目日趋成熟,塱头村的村民们重拾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信心,回乡就业、创业的年轻人明显增多。同时,塱头模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持续扩大。2025年5月,作为中国首个以“乡建+实践”探索入选的乡村振兴项目,“塱头实验”亮相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向世界展现其文化内涵与创新价值。

谈及塱头模式,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规划顾问团队总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表示,“塱头实验”最终指向的是探索一种“传统村落再生”的模式,是“老树发新枝”的生长。因此,要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既是塱头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塱头未来的创作者。总规划师更是一个理念的引领者、资源的整合者,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者,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建立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孩子们参与塱头“耕学+”研学中心的暑期研学体验营。

孩子们参与塱头“耕学+”研学中心的暑期研学体验营。

邵甬指出,塱头模式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代表着当代的发展理念与价值观,是基于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基础之上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要坚持“以价值为基础”的保护,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坚持“文化引领,公益赋能”,才更具国际示范意义。

南方+记者 周甫琦

通讯员 花宣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