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擎·攻坚者说|刘楚文: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聚发展高地

作者 崔璨 2025-05-26 16:07


乙巳新春首个工作日,南粤大地擂响奋进战鼓——广东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号,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擎绘新时代产业变革蓝图。


鹏城逐浪,敢为人先。深圳特区以先行示范之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壮阔长卷上泼墨挥毫:从政策供给的精准滴灌到新质生产力的春潮涌动,从创新生态的雨林式培育到产业集群的雁阵式腾飞,这座改革开放先锋之城,正以湾区之心搏动时代强音,以创新密码破解发展方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着鲜活注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为讲好党建引领深圳高质量发展新故事,深圳市委组织部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产业引擎·攻坚者说》特别报道,以先锋叙事勾勒发展图景,用奋斗故事诠释时代精神。敬请垂注!


当前,深圳市正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市委组织部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组建的三大重点产业办公室,发挥产业集群建设运转枢纽作用,协调关联部门资源,把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发展各项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政策灵活响应,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生物医药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日前,南方日报、南方+独家专访深圳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主任刘楚文。详细访谈内容如下。

谈使命

南方日报、南方+:深圳近期成立了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请问产业办成立以来,主要工作目标是什么?具体路径是什么?

刘楚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将其定位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和“兵家必争之地”,列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自2024年9月24日成立,逐步明确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聚发展高地”的总体目标定位,初步摸索出我市药械产业“引增量、扩存量、促创新、优生态”的发展攻坚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们既要推动产业双招双引,也要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因此,我们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开展产业招引和企业服务,招商和服务兼顾,在重点服务药械企业的同时,面向全球、全国吸引优秀创新项目,汇聚发展势能。

谈现状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深圳在全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位于什么位置?目前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这些成绩对全国药械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示范作用?

刘楚文:深圳在全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创新研发、企业集聚、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说几组数据:2024年我们医药制造业产值547.83亿元,同比增长2.8%,2024年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约1030亿元,同比增加4%。2024年,我市信立泰药业苯甲酸福格列汀片等4款创新药、赛禾医疗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等4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揭牌成立,国家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河套科创中心(一期)等6家园区获首批市级医药和医疗器械专业园区认定。大家可以看出来,深圳的药械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布局都非常具有优势,为未来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政策

南方日报、南方+:深圳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刘楚文:深圳现行的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于2022年出台,两年多来实施效果良好,支持了信立泰、迈瑞医疗等一批龙头企业和善康医药、精锋医疗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其中信立泰于去年获批上市近5年来的首款1类化学创新药,善康医药成为近年来首个在落地新药生产线的初创型企业,精锋医疗快速发展成为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

近期,为进一步完善深圳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体系,我们又出台了《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作为现行政策的补充,二者并行实施。这个《若干措施》一方面是落实国家和省的新要求,我们都知道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属于强监管、长链条产业,药械产品从研发到入院使用需要经历研发、临床试验、注册审批、入院等多个环节,国家和省的新政策均从全链条角度提出有关支持举措,我市积极响应落实。另一方面,《若干措施》覆盖了产业新技术、新赛道、新业态。近年来,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路径,如AI+药械、合成生物等新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宠物药械、罕见病药、中医药等新赛道,药械出海等新业态,成为深圳在产业发展上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同时,《若干措施》在支持方式上既有新力度,又有新温度。如对取得1类创新药上市批件的企业,最高给予6000万元奖励(临床I期1000万元、II期2000万元、III期3000万元),让企业在申报政策时更便捷,在得到支持时有更多获得感。我们相信在这样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政策加持下,深圳的药械企业发展得会越来越好!

谈服务

南方日报、南方+:贵办在服务深圳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过程中,主要有哪些举措?

刘楚文:我们梳理过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最集中的就是市场挑战和融资困难。为此我们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搭建了“医企对接平台”“出海服务平台”“产融服务平台”等。

构建“医企对接平台”,就是要帮企业解决市场拓展问题。企业发展的好坏最终都要靠市场的检验,药械企业的产品作为强监管的门类,主要是卖给医院和患者,因此推动创新产品入院,是我们工作的一项重点。通过构建“医企对接平台”,去年以来,我们联合卫健委、医保局、医院等部门举办了12场“我帮企业找市场”医企对接活动,参会企业超150家、医院超60家,不仅促进了医企合作,最终获益者还是我们的广大患者,获得了使用创新药械的机会。

第二方面,是搭建“出海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出海发展。2024年我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出口413.8亿元,同比增长13.6%,出口规模位于产业主要出口城市首位。根据我市产业现状和出口优势,形成“建平台”“强服务”“优生态”“拓市场”等四个方面16条工作举措。依托龙头企业、出海咨询机构以及行业协会成立出海联合体,开展“双百行动”,推动超过百家大中小企业和超过百家核心产品出海,同时搭建“一站式”生物医药企业出海服务平台,在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深圳·前海e站通”增设全市出海平台“药械专区”,联动律所、银行、保险公司、物流集团等为药械出海提供研发注册、检验检测、参展、供应链、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保险、售后等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高质量“出海”。

第三方面,搭建“产融服务平台”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通过联动产业引导基金、并购基金、社会资本、国资国企、银行、券商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搭建“产融服务平台”,帮企业找到“源头活水”,去年仅第四季度就举办了六场“我帮企业找资金”活动,目前已有企业获得了投资机构的股权投资。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用好用足百亿产业基金,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重点资本对接,构建一个覆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到重大项目并购的金融支持矩阵,更好地支持服务企业。

谈人才

南方日报、南方+: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深圳在引进、培养和留住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楚文:深圳在引进、培养和留住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人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已制定了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市海外引才计划和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还包括深圳市“孔雀团队”(高层次人才团队)奖励、博士人才落户补贴、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创业补贴等。

同时,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比如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招聘活动,我们也带着优质企业的优质岗位深度参与其中,努力拓宽我们药械产业的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深圳发展。

人才培养方面,深圳注重培养本地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人才,加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深圳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人才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留住人才方面,深圳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人才的创新成果和合法权益。同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医疗、教育、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谈挑战

南方日报、南方+: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深圳将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巩固和提升自身竞争优势?

刘楚文:我觉得可以用一组数据“12345”来概括我们接下来的主要推进思路:即“瞄准一个目标,加强两个引领布局,强化三项工作机制,推行产业攻坚四大行动,抓好五项重点任务”,不断提升深圳药械产业竞争力。

瞄准一个目标,即明确“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集聚发展高地”的总体目标定位。加强两个引领布局,即加强战略性引领和前瞻性布局。加大研发创新,依托合成生物、脑科学等大科学装置及深圳医学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等,重点攻坚前沿领域强化战略性引领;加大前瞻供给,在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园区供给、智能场景开放方面加大前瞻性布局,保障满足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完善三项工作机制,即建立健全“市区联动,高位统筹”“部门协同,凝聚合力”“湾区合作,融合发展”三项机制。在市区联动方面,强调的是市区资源叠加,最大化保障企业发展诉求,保障区与区之间差异化发展优势;在部门协同方面,努力做到发改、科创、工信、卫健、医保、市监等部门的资源优化整合和密切合作;在湾区合作方面,利用好我们毗邻香港的优势,加强河套“一中心一所”对接合作,破除粤港澳生物医药要素流动不畅堵点,加快大湾区产业融合发展。明确产业攻坚路径,开展“引增量、扩存量、促创新、优生态”四大行动,制定《我市推动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最后,就是抓好五项重点任务,即全力做好招商引资、金融支持、市场拓展、AI赋能、企业服务等五项重点工作,招引“一批优质企业”,链接“一批融资投资平台”,搭建“一批供需对接载体”,发展“一批示范应用”,推进“一批优质服务”,加快推动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策划:甘雪明 杨磊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崔璨

海报:文海燕

编辑 孙梦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