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为未来五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自立自强、内需扩大、绿色转型、高水平开放”等几大战略部署密不可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阶段,而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新材料、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也在融合碰撞,当前正是重要拐点。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其中,9月单月产销量首次超300万辆,创历史新高。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关键期,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动能。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汽车产业强化核心技术创新、优化全球供应链协同、进一步实现质量跃升,探寻更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核心力量的关键期。

广东展区现场展出的飞行汽车 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影
质量跃升
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与效益提升
当前,中国汽车在产销规模、新能源渗透率、核心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正向着汽车强国大步迈进。“十四五”期间,汽车产业已跃升为中国第一经济支柱,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1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产销分别为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超预期,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传统燃油车也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增长。在国内市场“油电”双增的同时,汽车出口也频现亮点,连续4个月保持20%以上同比增速,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89.4%。
技术创新方面,新能源汽车也实现了多项突破和行业领跑。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已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寿命和充电速率提高,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电机和电控系统全球领先,整车国产化率突破95%。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2.1%。
2024年汽车投资增速5.4%,2025年汽车投资增速提升到20.2%,汽车投资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也由2021年5.5%的上升至2024年的9.1%,2025年1—8月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速进一步升至10.5%。

2025年国庆期间,深圳“车展+艺术展”打造假日经济新看点 南方+记者 鲁力 摄影
在此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的目标,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政策导向:引导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2026年实现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汽车产业正在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提升质量与效益,这不仅是内在发展逻辑的变化,还是“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诠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完整、最具韧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正在加速融合,我国已经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转化成了产业领先优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汽车不再仅仅是制造业的一个门类,而是承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体系,更是融合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汽车产业将在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为连接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枢纽。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来看呈现最好的发展时机,预测在‘十五五’期间将实现年销4000万辆总规模。”
技术领跑
破解“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
10月以来,全固态电池有了新一轮密集突破,加速从技术研发向商业落地的迈进。国轩高科已建成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上车,宁德时代则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能量密度达到450Wh/kg。
同样在10月,重庆进行了一场跨国界、跨品牌车辆在统一云控平台下的协同演示,“车路云一体化”聚焦行车安全与交通效率两大核心诉求,着力破解不同品牌车辆与云端系统互联互通的共性难题,更为未来形成统一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打下坚实基础。
从“三电技术”的领跑,到全固态电池的抢先布局,再到“车路云一体化”的探索突破,都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正逐步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转变。

广汽机器人与观众握手 南方+记者 苏韵桦 摄影
“攻克‘卡脖子’技术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强调,汽车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产业,“十五五”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创新活力,筑牢汽车行业创新发展之魂。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核心目标,明确“突破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这直接命中汽车产业当前的“卡脖子”痛点。
当前,汽车仍面临车用大算力芯片、智能驾驶算法、车载操作系统等技术短板,对于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还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也与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相符。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全国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过35000公里。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跨界融合,深入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支持共建可信数据空间。
“统一大市场”
释放产业活力,重构竞争生态
今年以来,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有效促进汽车消费持续回升。监测数据显示,预计政策期满时,补贴申请的汽车以旧换新总量超1200万辆,直接带动新车销售额近1.7万亿元。申请补贴的消费者中,60%选择购买新能源车,推动市场新旧动能转换。
汽车消费动能持续释放,离不开政策红利的刺激,但更重要的是从短期刺激过渡到长期稳健,构筑倡导技术创新、推动产品价值提升、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政策机制。例如,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依托更严苛的“新国标”,对进入减免目录的车型实行更高的技术标准,包括插电车纯电续航提升至100公里起,纯电车能耗要求提高等。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扩大内需的过程,也是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过程。通过政策的引导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以需求带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也增强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首先就是在顶层设计上破除消费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例如优化限购政策、落实二手车“反向开票”等便利措施,让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更高效。
强化品牌引领、标准升级、新技术应用,并强调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这透露出一个鲜明信号就是,汽车消费相关政策将通过更精细化调控,延伸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复杂态势。一方面是产销韧性增长,另一方面是盈利质量亟待提升。1—9月汽车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8235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3483亿元,同比增长3.4%,汽车行业利润率4.5%,处于较低水平。
这种结构性矛盾凸显出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协同升级的重要性。“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到,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今年以来,从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汽车行业多次探讨规范竞争秩序,并达成“反内卷”的高度共识,系列政策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生态,为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协同
合奏“走出去”与“引进来”交响曲
今年以来,长安汽车在泰国、长城汽车在巴西的整车工厂竣工投产,比亚迪累计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而丰田独资设立的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落地上海,计划2027年投产。
1—9月,汽车出口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全年出口有望超过350万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从简单的产品贸易出口,逐步转向海外研发、生产、销售和多元化合作的“全球协同”模式。
“十五五”规划建议“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汽车产业“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支持汽车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当今中国汽车出口实现高质量、高价值的客观需求与必然路径。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指出,汽车行业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展会、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增强话语权,推动中国汽车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升级。
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的“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更要求车企平衡“自主可控”与“全球合作”。
今年,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新产品都有着共同特点:本土化程度高。如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奥迪AUDI品牌的新车、日产的鸿蒙座舱版燃油车等,都离不开中国供应商、中国创新团队和中国“方案”。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全球汽车创新要素的高地,更应思考全球化布局对应的竞合新模式、新格局。
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的逐步落实,中国汽车产业将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重构,也将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重塑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记者 魏泓泉 拱千舒
统筹:郭小戈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