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所谓经营主体,是指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通俗来讲,也就是“老板”。“老板”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而“老板”是广东最大的“特产”,这句话的含金量仍在攀升。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3日,广东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2000.19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95.31万户,增长5%,占全国1/10,经营主体总量稳居全国第一。



广东经营主体突破2000万!丨聊点“政经”事
数量增长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结构变化。具体看,全省登记在册企业率先突破900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比值为0.83∶1。和去年同期相比,全省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41.46万户,更是占到全省新设企业总量37.92%。
经济大省挑大梁。“老板”数量从1000万增加到2000万,广东用了将近8年,而数字背后的结构变化,也凸显广东经济发展结构正不断优化,向新而行。
数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行
含“新”量进一步提高
当我们掰开今年的具体数据细看,更能看出广东经济成色的“量”与“质”:
将近8年前的2017年11月22日,广东公布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成为全国首个破千万的省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以及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实有户数均位居全国第一。
首先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企业占比。2017年公布的这个数据中,广东企业实有户数占市场主体总量的40.69%。而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省登记在册企业率先突破900万户,占比提升到约为45%。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比值为0.83∶1。
通常而言,经营主体中“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指标。比值越高,说明一个地区的经济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说明经济更多地依赖灵活、小规模、生存型的经营模式。
“这个指标更能说明2000万户背后的含金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当数量到达一定规模,经营主体的质量更加重要,也是下一步广东需要提升的方向。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四新”数据。“四新”经济与新质生产力、技术融合创新紧密相关,相比去年,广东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41.46万户,占全省新设企业总量37.92%,新设“数字经济”企业16.76万户,同比大幅增长25.41%,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这个数据的提高,正是有力说明了广东发展含“新”量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那就是新设“数字经济”企业同比大幅增长25.41%。《2025数字湾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1%,连续九年领跑全国。
数量增长固然是好事,但广东在防范经营主体虚增风险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
在提升准入效率的同时,广东更加注重发展秩序与安全,通过加强经营主体实名认证、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行动,有效防范经营主体虚增风险,1000万元以下规模的新设公司占比达98%,经营主体结构更趋合理。
“从1000万户到2000万户,广东不是盲目在数量上提升,而是更注重企业的质量,通过多种措施来防范经营主体虚增。”林江说。
民企外企齐增长
广东成全球资本“优选项”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一直以来都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沃土。
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省登记在册民营经济组织1925.17万户,同比增长6.47%,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的96.45%。其中,私营企业834.53万户,同比增长10.6%;个体工商户1090.64万户,同比增长3.52%。
外商投资信心也在持续增强。广东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通过创新“湾区注册”改革、试点香港简化版公证文书电子化流转、实行澳资企业跨境通办等措施,持续提升跨境登记便利度,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节节高。截至8月末,全省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达23万户,较2024年末净增1.5万户,增长6.97%。
今年,美国单方面推出的关税措施引发国际社会普遍担忧,加剧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但广东依然是外资信赖的“避风港”。广东省商务厅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广东新设外资企业1.7万家,同比增长32.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6.7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领跑东部主要经济大省。
今年初,广东就提出大力实施“一把手”抓招商,扎实办好“投资广东”100场以上产业链招商活动。在去年出台新一轮外资专项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广东今年进一步加码出台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提升、外资研发中心落户等专项政策。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白明认为,广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近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此投资。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市场机制灵活,吸引外资能力强,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活力强的企业。这些外企和本地民企进行合作,也助推一批新兴企业的诞生。”林江认为,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提升,未来或将诞生更多的经营主体。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为经营主体成长提供沃土
不久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两个好消息发布的时间相距不远,其背后原因亦有相通之处,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共同推动。
在广东,改革的方向就是政府和企业在不断“对齐颗粒度”,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就往哪个方向改。
开办企业的速度要快。有多快?在广东,只需1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公司的开设。一直以来,广东以改革攻坚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全面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天办结”,市场准入更加便捷高效。
开办的流程要简单。有多方便?在广东,开办企业98%的手续流程在网上就能搞定。广东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持续消除市场准入显性和隐性壁垒,确保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企业要安心发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东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规范涉企收费,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让“老板”放心经营,让企业安心发展。
企业要有成长空间。广东积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培育“耐心资本”,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此前深圳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一家初创型民营企业在深圳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05年。
根据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广东连续4年荣获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全国领先。
在广东的产业发展当中,还存在集聚发展的现象。
一家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成长出一片新的产业集群。
从产业规模上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24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从产业门类看,广东已形成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从产业体系上看,广东一二三产业发展均衡,上下游供应链完整,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拥有覆盖原材料供应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
在广州开发区,作为广东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视源股份就吸引了137家新型显示规上企业在广州开发区聚集,2024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
在白明看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为高新技术的生根发芽提供沃土,“这不仅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还催生滋养了一批高端服务企业,这也是广东经营主体增长的原因之一。”
新的节点,新的征程。珠江水畔,属于广东企业的奋斗故事仍在书写。
采写:话题研究员 宾红霞
脚本:宾红霞
出镜:黄叙浩
摄影:张冠军
剪辑:李志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