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粤北采茶戏的古老唱腔穿越南岭山脉,在羊城的现代化剧场中激荡回响,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不仅是国家级非遗的一次华丽转身,更是韶关以文化赋能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这部入选2025年全省舞台艺术精品巡演的佳作,不仅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乡村振兴的火热与非遗艺术的魅力,更全方位彰显了韶关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系统性成效。
采茶调音乐剧《春暖花开》的羊城之旅,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密码。
非遗破茧:从田间俚曲到时代交响
粤北采茶戏扎根于粤北山区的茶田与市井,其 “一旦两丑” 的表演程式、明快诙谐的唱腔,本就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记忆。但在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创新实践中,这门古老艺术正经历着从文化遗产到文化生产力的转变。
自2016年中心成立以来,通过《51 号信箱》《又一个春天》等剧目,采茶戏完成了从程式化小戏到大型现代剧的跨越。《春暖花开》延续这一脉络,将“百千万工程”中驻村干部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用“矮子步”“扇子花”等传统程式演绎土地流转、抗洪抢险等现代议题,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以现代艺术手法激活文化基因。剧中二十余首曲目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金旭庚操刀,将采茶古调与现代和声、电子音乐巧妙融合,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激昂张力。
舞美设计更以可旋转的百年祠堂为核心,通过灯光变换,将其转化为议事厅、堤坝、祠堂等多重场景,既保留了粤北建筑的文化符号,又实现了“一景多用”的现代戏剧美学。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让采茶戏从“博物馆艺术”变为“生活艺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韶关范式。
振兴叙事:从政策宣讲到艺术共鸣
《春暖花开》的成功,在于其突破了“主题先行”的创作窠臼,将“百千万工程”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
剧中主人公欧阳松的原型,正是韶关驻镇帮镇扶村干部的缩影。主创团队深入南雄、乳源等地采风,将 “挨家挨户动员土地流转”“暴雨中抢修堤坝” 等真实场景提炼为戏剧冲突,让观众在“磨破嘴皮”的细节中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使该剧在韶关巡演20余场、吸引逾万人次观看,更在羊城引发都市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人物塑造上,该剧巧妙保留了采茶戏的喜剧基因。彩旦“秀姑”的泼辣直率、丑角“钱八两”的市井狡猾,与严肃的乡村振兴主题形成鲜明对比,既延续了采茶戏“三分喜剧七分生活”的传统,又通过笑中带泪的叙事消解了政策宣传的生硬感。
这种艺术处理,让“百千万工程”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文件,而是化为南坪村村民流转土地时的犹疑、抗洪抢险时的团结、产业兴旺后的喜悦,成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史诗。正如观众所言:“看到欧阳松和村民们一起奋斗,我仿佛看到了我们乌迳镇的影子。”
文化赋能:从单向输出到双向激活
《春暖花开》的羊城亮相,是韶关实施 “文旅兴市” 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韶关以采茶戏为纽带,构建起“非遗保护—艺术创作—文旅融合”的闭环生态。
一方面,通过公费签约培养60名采茶戏人才,破解了非遗传承的“断代”危机;另一方面,将采茶戏植入丹霞山、南华寺等景区,推出《茶香韶州》《古道新茶》等沉浸式演出,试图探索非遗的自我“造血”。这种“以戏促旅、以旅兴戏”的模式,推动采茶戏从“政府输血”转向“市场造血”。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剧的巡演推动了城乡文化的双向流动。当羊城观众在剧场感受粤北乡村的变迁时,韶关的基层干部与村民也通过观演,深化了对“百千万工程”的理解。
这种文化反哺,恰如剧中那座可旋转的百年祠堂——既是乡村记忆的容器,也是连接城乡的桥梁。
时代启示:非遗振兴的韶关答案
笔者认为,《春暖花开》的成功,为新时代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三重启示:
其一,文化赋能需以人民为中心。该剧主创团队深入基层采风百余次,将政策语言转化为百姓语言,证明了“接地气”方能“聚人气”。
其二,创新传承需守正出新。在保留采茶戏核心基因的基础上,融合音乐剧、现代舞等元素,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
其三,文旅融合需系统发力。从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到文旅项目开发,韶关构建了全链条的非遗活化体系,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春暖花开》的终场旋律在广东粤剧院响起,舞台上旋转的祠堂化作粤北乡村的万千气象。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的胜利,更是韶关以“绣花功夫”绣出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生动写照。
古老的采茶戏正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新的芳华。
南方+记者 范永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