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钊:辞去香港“金饭碗”,返江闯出陈皮新赛道|百千万·新农人

作者 黄烨倩 2025-08-11 12:24

【编者按】曾经,他们奔赴远方,在世界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今,他们把目光转回故乡,把脚步踏进田野阡陌。新会的柑园、开平的碉楼、台山的蚝田、鹤山的茶园、恩平的簕菜地……这些曾被时光遗忘的土地,成为返乡的他们重新播种梦想的热土。从远行的游子,到归巢的雁阵,他们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创意,在五邑大地上写下“百千万工程”最滚烫的青春注脚。

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团江门市委联合推出《百千万·新农人——江门青年投身“百千万工程”兴乡实践》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20位兴乡青年,见证他们用青春之笔、奋斗之姿,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的关于选择、勇气、热爱与责任的故事。


立秋至,梁伟钊开始忙碌起来,果园、茶厂人声渐沸。眼下正逢小青柑采摘季,摘果、疏枝,洗果、开果、填茶、生晒、包果,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关乎年底收成。

梁伟钊是一名祖籍江门的香港青年,于2013年春天辞去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公职“金饭碗”,回到家乡江门捧起了“泥饭碗”——开茶厂、种柑树、建果园,还将乡亲们农闲时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制成现今广受市场欢迎的柑普茶饮,开辟了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赛道。

回乡创业12年,这名“港产农民”已经在家乡田野上打造了350亩新会柑种植基地,组建了电商团队,不断跨界,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运营,并在今年5月获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政策东风,梁伟钊谋划拓展生产线,开发更多陈皮茶饮品,也期望用好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文旅项目,带旺更多乡村产业。“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我还想通过香港的市场窗口,将新会陈皮推向国际。”他踌躇满志。

返江创业,梁伟钊将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开辟了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赛道。受访者供图

返江创业,梁伟钊将大红柑茶、小青柑茶引入工厂生产线,开辟了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新赛道。受访者供图

辞职捧起“泥饭碗”

“我喜欢和植物待在一起,从小就有一个当农场主的梦。”一句朴素的告白,一份赤诚的梦想,把梁伟钊从香港渔农署15000元港币的空调房带回江门新会烈日滚烫的陈皮晒场。

回首当年,梁伟钊说,辞去“金饭碗”,他是用一份“三年回本,五年增收”的计划书说服了爸妈,“当时我和他们承诺了,如果三年后还没有回本,就听家里人的话,乖乖回到香港工作。”

让他下定这份创业决心的背后,不仅有着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能力的背书,也有着对家乡陈皮市场的深入调查——彼时,新会柑、新会陈皮先后于200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于2008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关衍生产品的市场方兴未艾。

辞去香港公职“金饭碗”,毅然回乡创业种柑,梁伟钊看中的是家乡陈皮市场的巨大潜力。受访者供图

辞去香港公职“金饭碗”,毅然回乡创业种柑,梁伟钊看中的是家乡陈皮市场的巨大潜力。受访者供图

“那时,柑农会用新会柑制作柑普茶在家里泡饮,口感醇厚、清香扑鼻,但基本上还没有市场化。这是一个新事物,我觉得未来一定可以衍生出一个大市场。”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梁伟钊卖掉当时正在深圳按揭的一套房子,凑了3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表弟一起开设厂房建生产线,走上艰辛创业路。

熬过了前两年无人问津的窘境,梁伟钊终于在创业的第三年遇到了来自云南的茶商伯乐,迎来了发展风口期。订单大量涌来,他们很快赚回了本金。次年,梁伟钊把赚到的“第一桶金”用于扩大事业版图——建果园,种柑树,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如愿当上了“农场主”。

“我们现在一共有6个柑园,总面积大约有350亩,平均亩产达6000—7000斤。”如今,梁伟钊的陈皮生意已逐渐走上轨道,而他本人也摆脱了“小白”身份,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乡土专家、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高级工程师,还成为了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的特聘农技员。

他说:“捧得住泥饭碗,才端得住自己的梦。”

创业闯出“新赛道”

果园、茶厂站稳脚跟后,梁伟钊又盯上短视频。

合伙人表弟举手机,他戴草帽喊“Action”,走的是周星驰式无厘头搞笑路线,但400万播放却只赚吆喝。流量大、销量小,他立马掉头——打造“梁师兄”陈皮专家人设,显微镜、玻璃瓶摆满直播间,从国家地标讲到黄酮类成分,硬把干货讲成脱口秀。

粉丝的热评从“哈哈哈”变“原来如此”,评论区追问“橘子皮能晒陈皮吗”,于是他顺势开播,第一周就卖出1万元的销售业绩。“这生意有得做!”乘势而上,他马上组建“95后”电商团队,成立电商公司,专注短视频创作与直播带货,年均销售额能达到400多万元。

有了短视频和电商直播这个得力助手,梁伟钊团队的商业版图越做越大,不仅打开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销路,还借助侨乡的优势,收获了一批华侨华人拥趸,开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生意做大了,他又琢磨产业升级:建起了2000㎡加工厂,年均可处理30吨陈皮产品、柑茶产品;采收旺季提供100—150个“家门口”就业岗位,乡镇妇女每人年均增收两三万元;免费给周边果农上课送技术,把散户拧成供应链。

生意做大了,梁伟钊开始琢磨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并免费给周边果农上课送技术,把散户拧成供应链。受访者供图

生意做大了,梁伟钊开始琢磨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并免费给周边果农上课送技术,把散户拧成供应链。受访者供图

镜头一转,他站上热播兴乡青年创业综艺《闪亮的青村》的舞台,递出“智慧绿野新会陈皮产业升级计划”——探索生物活力栽培法等有机种植技术,对标供港澳标准乃至欧盟、美、加等国际标准,推动更多新会陈皮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升级生产线,开发更多年轻化的陈皮深加工产品,让产值从600万跃到1000万。

“江门是我的家乡,我的根就在这里。当初坚持回乡创业,既是因为老家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友好,也是希望能为家乡振兴发展出一份力。”回忆起年轻时的踌躇满志,梁伟钊感慨良多,“只有家乡的土壤越来越肥沃,我们的根才能扎得更深,枝叶才能更繁茂”。

再出发,他的梦想更具体:打造国际有机农场,让新会陈皮成为全球华人舌尖上的乡愁,也带动更多兴乡青年把“新赛道”闯成“回乡高速路”。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吴中垚 梁凌致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