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脾胃虚宜清补,防秋燥先润肺

广东中医药 2025-08-16 11:18

好像才刚迎来夏季的酷暑,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立秋了。进入立秋后,虽然湿气逐渐减少,但天气还是非常热,针对这样的节气特点,日常应该如何养生呢?这些养生原则赶紧牢记。

初秋养生四原则

01

防秋燥,先润肺

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所以润燥成为立秋后的重点,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肺对应自然界的秋季,所以秋天主要以润肺为主。

肺在五色里属白,可以通过多食白色的食物来达到生津润肺、补益肺气之功效,比如银耳、蜂蜜、白芝麻等。秋季应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因为酸味收敛补肺,又能生津润燥,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多吃味酸甘润的果蔬,如西红柿、枇杷、柠檬之类,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02

脾胃虚,宜清补

整个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为了补充水分而多食瓜果,这会造成夏末秋初之际,脾胃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这个时期不能吃的过于寒凉,不然脾阳亏虚,原动力不足,全身气血生化受到影响,水湿凝聚不散,容易形成外干内湿,常常表现为舌苔白、胖大,舌体齿痕多等症状。

少吃西瓜,多吃豆。立秋后,要少吃西瓜等过于寒凉的水果,尤其是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以免伤及脾胃,引起腹泻。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适合立秋节气食用,可以适量多吃。

除此之外,秋后的调理进补也十分必要。秋季应以“清补”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瘦肉、鱼、牛肉等。不过因为脾胃功能才开始恢复,进补需要适量。

03

春捂秋冻,适度锻炼

俗话说道“春捂秋冻”,这个季节穿衣感到微凉是最好的状态,适度的冷感可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从中医上讲,秋天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损耗,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比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也要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04

昼夜温差大,防病于未然

夏末初秋,天气逐渐转凉,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病邪易趁虚而入,常见的多发疾病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因此,在秋季应注意少开空调,适当增添长袖长裤等衣物,尽量不要睡凉席,做到防病于未然。

立秋后,要防5种病

一防

:心脑血管病

这段时间天气高温闷热,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同时,高温环境下还有增加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二防

中暑

虽然已到立秋,但并不意味着就告别了暑热。伏天人体能量消耗大,免疫力下降,要注意防中暑。

三防

腹泻

初秋暑热未退,湿气当令,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最为脆弱时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出现脾胃失调、消化不良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四防

风燥感冒

立秋时节,容易出现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少痰或无痰。

五防

关节炎

立秋之后,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夜间寒气渐渐袭人,因此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许多患者夏天对着空调吹没事,立秋过后,电风扇就能把骨头吹疼。要注意关节的适度避风、保暖。

立秋多吃3药膳

大麦芽煮汤,理气健牌

大麦芽50克、瘦猪肉20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一起用砂锅煮汤,大火煮开后小火煮1~2小时。

雪梨百合汁,清热润燥

雪梨和百合一起加水熬制,清热润燥,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对于经常干咳的人。

油菜燕麦粥,养胃除燥

立秋后天气仍然比较闷热,易造成食欲不佳,建议用燕麦熬粥喝。燕麦先煮熟,然后放入切碎的油菜煮开即可。■

【来源: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