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泥土,手把手教农民插秧、防虫、选种,这是刚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古幸福的日常生活。
扎根基层31年,他以农技推广专家的身份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理念贯穿日常工作,常年忙碌于惠阳的田间地头,黝黑的皮肤成为一种无声的荣誉勋章。
古幸福(右一)。惠阳融媒供图
古幸福(右一)。惠阳融媒供图
从“饿过肚子”到“端牢饭碗”
让大家从此不再挨饿
“我小时候是饿过肚子,后来上了大学学的是农学专业,毕业出来以后幸运地来到农业部门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就希望自己、包括家人,还有我们中国人都不再挨饿。”古幸福动情地说。
1994年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古幸福被分配到惠阳农业部门工作。从此,他行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所学服务农村,这一干就是31年,这期间曾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农业技术类奖项,从最初一名普通农技员,成长为惠阳首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如今担任着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职务。
践行“学农爱农”的初心,古幸福将袁隆平院士“中国碗装中国粮”的理念刻进骨子里。2020年,他冒雨奔走于各村庄,确保春耕不误农时;2021年惠阳大旱,他连续一个月驻守田间,协调水源、推广抗旱技术,挽救千亩稻田。
农民们亲切地称他“古主任”,一句“您来啦!”道出无限信赖。在扎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面对惠阳400多处撂荒地,古幸福带队“地毯式”摸排,量身定制复耕方案。通过改善水利、发放补贴、全程技术跟踪,让撂荒地重现稻浪。2023年,古幸福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先进个人”“全省粮食生产、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先进个人”。
“袁隆平教授他有一句话‘中国碗装中国粮’。这种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吃上饱饭这种精神影响着我,我从事农业工作这么多年,也把提高我们惠阳的粮食产量作为我的工作的重点,包括解决一些撂荒耕地难题,让农民能够种粮,能够有钱挣,能够种上好品质的粮食,吃上我们本地的惠阳粮。”古幸福认真地说。
古幸福。受访者供图
古幸福。受访者供图
从实验田走向生产田
让良种良法“落地开花”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古幸福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他不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总结成果,示范推广。他带领的团队积极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实现了许多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在惠阳“落地开花结果”。
2016年,他引进袁隆平超级稻“超优1000”,创下惠州亩产725.6公斤的纪录,袁院士过来考察时欣喜不已。“袁院士来过我中心两次,他看到品种表现好,像个小孩子一样很快乐。”古幸福笑着回忆道。
如今,他培育出的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在惠阳迅速拓展,从惠阳的实验田走向了全市各个县区的农田里。
“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他带领团队建成全省领先的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培育出“桂爽”“广惠薯12号”等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其2017年与省农科院资环所合作完成的“冷浸田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让贫瘠土地重焕生机。2021年,古幸福先后被省农科院评为“院地合作科技先锋”,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十佳最美农技员”。
从以身作则到做好“传帮带”
让农技队成为农民随叫随到的“田间120”
“农业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年轻人接力。”古幸福深知人才是关键。他热心做好“传帮带”,推动惠阳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培养出13名中高级农技骨干,其中10人成为高级农艺师。团队涵盖水稻、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多领域,成为农民随叫随到的“田间120”。
“现在农业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政策、电商,挑战更大,但舞台也更广阔!”他感慨道,“我们主要的任务是做给农民看,然后带着农民干。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农民赚。我们培养有一批从事农业的技术人员。他们能够沉下心,深入田间地头,跟农民打成一片。”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爱上农业,并且干上农业。因为农业是真真正正、长长久久的朝阳产业,所以我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上它,并且希望他们能够跟我一样干上农业。”古幸福期盼道。
如今,古幸福依然奔波在惠阳的田野间。他说:“这辈子就干好一件事——守护中国人的饭碗。”这份质朴的坚守,正是对“全国先进工作者”生动的诠释。
南方+记者 蓝单
通讯员 惠阳融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