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整治电动自行车又有新行动!
自下周一(即5月26日)起,广州交警、交通、城管等多部门及属地政府在全市重点地铁站口周边开展交通环境联合整治行动,对违停且妨碍通行的车辆予以拖移,对摩电非法营运围堵拉客行为予以打击,对无牌、遮挡号牌、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予以查处。
电动自行车有以下违法行为
停在道路上将被处罚
广州交警表示,现阶段,有部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漠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遮挡、不按规定悬挂、拆卸号牌等方式躲避执法,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
为进一步优化地铁站口周边交通秩序,广州交警将在常态化路面拦查的基础上,同步查处停放在道路上的涉及未悬挂本市有效号牌,号牌倒挂、侧挂、破坏或者故意污损、遮挡等交通违法行为的电动自行车,通过张贴宣传告示、依法查处的方式,分阶段开展整治(包括扣留车辆、处罚违法人)。
交警提醒:电动自行车牌证丢失,应及时申请补领、换领。
根据《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相关规定,电动自行车号牌、行驶证丢失或者损坏的,车主要及时向广州交警申请补领、换领。不得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行驶证;违反规定的,广州交警将依法扣留车辆,收缴号牌、行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另外,如发现本人车辆被扣留,可按照《依法扣留电动自行车告知》相关内容,于15日内携带身份证明、车辆行驶证、购车发票、车辆合格证到辖区交警大队接受处理。
电动自行车有三次以上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记录,车主、驾驶人经广州交警依法通知后拒不接受处理的,广州交警将依法扣留车辆。
广州电动车现存的核心问题
配套设置不足,车辆管理难度大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都表示支持,但电动车的治理同样存在更多问题亘待解决。
截至2024年12月,广州电动自行车登记量已超560万辆,但仍有大量未上牌车辆存在,部分车主通过遮挡、拆卸号牌等方式规避执法。
而非法改装更是十分普遍,尤其是外卖、快递行业,车辆常被改装以突破限速(如时速达80公里/小时),甚至更换超标电池,导致安全隐患。
此外,广州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设置率仅32%,远低于北京(95%)、上海(90%),导致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行人争道,交通事故频发。
更严重的是,城中村等区域充电设施不足,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现象普遍,2024年广东省电动自行车火灾中,锂电池故障占比近七成。
对于这样的电动车乱象,此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17761-2024《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
9月新政策的要求,电动自行车必须悬挂本市号牌,且需符合新国标(最高时速 25km/h、整车质量≤55kg)。对于已购买超标车的市民,需在过渡期内(如 2025 年 9 月前)完成置换或报废,部分车主可能面临数百元至数千元的经济损失。
同时,外卖骑手因配送时效压力,经常违规行驶。广州外卖骑手日均配送量超 300 万单,电动自行车是核心运力。政策实施后,企业需为骑手更换合规车辆,部分平台通过 “派单管控” 约束骑手违规行为(如一周内三次严重违法则限制派单)。但合规车辆续航能力不足、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可能导致配送效率下降,间接推高服务成本。
其次,公共交通仍不完善。对于城中村租客、老年人等依赖低价 “电鸡” 出行的群体,政策可能迫使他们转向共享单车或公共交通。以广州三元里为例,周边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量在政策公布后增长 23%,但高峰期仍存在 “一车难求” 现象。
大湾区城市管理经验参考
广州电动车治理仍需多管齐下
在广州的电动车治理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一些管理经验。
1、深圳:分类管理与智慧监管
专用号牌与电子号牌:针对外卖、快递车辆核发专用号牌(蓝牌),并试点电子号牌,结合AI识别技术监管违规行为。
企业责任联动:要求平台企业优化配送算法,避免骑手因时效压力违规。
限行区域弹性优化:根据非机动车道建设进度,2024 年新增机非隔离路段 32.4 公里,调整限行区域 12 处24。
平急结合: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在交通堵点提前设置分流设施,避免电动自行车集中滞留
2、珠海:严打改装与区域协同
非法改装零容忍:2025 年 3 月起实施《珠海经济特区消防条例》,对拼装、改装行为最高罚款 10 万元,查处多起销售超标电池、改装鞍座案件
智慧消防:在高层住宅推广 “一车一池一码” 系统,通过射频标签识别电池入楼行为,实时触发警报
3、东莞:立法先行与过渡期管理
地方性法规:2022 年实施《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设置两年过渡期,对违标车发放临时号牌,期满后禁止上路。
行业规范:要求快递、外卖企业科学派单,将骑手违法信息纳入考核,2024 年涉摩电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 11.2%。
社区网格化管理: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纳入社区网格员巡查内容,2024 年累计整改隐患 1.2 万处
结合广东多地治理办法,广州电动车问题的治理仍需多管齐下:
加快基础设施补足:增设非机动车道和充电桩,优化路权分配;
强化执法与教育结合:推广柔性执法,提升市民安全意识;
深化区域协作:借鉴大湾区城市经验,探索跨城通勤车辆管理(如居住证互认);
推动技术赋能:扩大追溯平台覆盖范围,利用电子号牌、AI监控提升执法效率
你觉得电动车治理
还能有什么方式解决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编辑:Selex
图文来源:南方都市报、广州广播电视台、南海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最生活出品,转载请联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