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啦!假期里,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比较长,好好利用起来,就是最棒的学英语的时机。毕竟语言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成就的,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今天,《广东教育》(高中)英语学科资深编辑为老师和家长推荐几个让孩子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无痛”学习英语的方法,有趣好玩儿无负担!快用起来吧~
微信设置自动翻译
(双语显示信息)
操作方法:
微信右下角“我”→设置→通用→翻译→自动翻译聊天中收到的消息
优点:
利用最高频的社交工具,创造大量真实语料的被动输入,接触最生活化的表达(问候、闲聊、表情包文字、群消息等)。学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一些常用表达。
潜在问题和优化建议:
①翻译质量:微信翻译有时不够准确或生硬,特别是俚语、网络用语或复杂句子。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鼓励他们“批判性”看待,遇到有趣或奇怪的翻译可以保存截图,在开学后或是在班级群中分享讨论。
②信息过载/忽略:学生可能会很快习惯并忽略下方的翻译。建议设置小挑战:比如每天留意并记录下1-2个觉得实用或有趣的表达;或者在特定时间段(如下午3-4时)集中留意翻译内容。
结论:
强烈推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这些翻译,并理解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将单词设置为微信聊天背景
或手机壁纸
操作方法:
选择自己喜欢的单词壁纸→设置为聊天背景或手机壁纸
单词壁纸来源:
①可利用豆包或即梦等AI工具自己制作(完全符合自己的学习需求,而且制作壁纸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这个单词的印象)
②各单词App的自带壁纸
优点:
利用每天几十上百次解锁手机这个极高频率的行为,潜移默化中利用视觉记忆加强对单词的印象。
潜在问题和优化建议:
①“视而不见”:过程中很容易对固定内容产生“视觉疲劳”,忽略它。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变”:
分组轮换:每周/每几天更换一组单词(5-10个为一组),每组单词围绕一个主题(如食物、运动、情绪、暑假活动相关词)设置。
图文结合:设计壁纸时加入相关图片或简短例句,比单纯呈现单词效果好很多。
互动元素:壁纸上可以加个小问题:“今天你用这个单词了吗?”或“为这个单词想个新句子”。
②缺乏语境:孤立的单词记忆效果有限。务必搭配例句。
结论:
推荐,但需高频更换和精心设计(带例句/图片)。避免壁纸变成静态背景板。
微信联系人昵称后加单词
操作方法:
修改微信联系人备注名:
点击好友头像→点击“朋友资料”→点击“备注名”→在原名后面加上单词
格式建议:原名——单词 (例如:李华——phenomenon)
优点:
聚焦难点词汇:长难词往往需要更多次数的接触才能记住,这种高频的微信互动专门针对“反复忘记的长难词”,解决学生最头疼的问题,学习效率更高。
视觉提示清晰:由于名字后面的单词足够醒目,每次打开聊天列表、进入聊天界面、查看联系人信息时,都能看到这个单词,增加印象。
个性化定制:可以根据自己的记忆难点,给不同的联系人(尤其是高频联系的同学、老师、家人)添加不同的单词备注,实现个性化学习。有“人”的关联可以增强记忆点。
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优化建议:
✍ 单词选择:可以选择近期学习中遇到的,自己觉得特别难记、反复遗忘的长难词及核心词汇。例如课本单元词汇表,试卷、练习中遇到的生词或是自己整理的错题本/生词本中的单词。
✍ 避免过度:不需要给所有联系人都加上单词,只选几个最高频的联系人即可,否则列表会显得杂乱,反而降低效果。少而精,高频率接触是关键。等熟悉和记住单词后再更换新的难点词。 当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个单词(看到能立刻反应出意思),就可以把它从备注名中移除,换上另一个新的难点词。保持动态更新,确保看到的总是“当前最需要记忆的硬骨头”。
✍ 避免冒犯:可以把单词和联系人特征做趣味关联。比如总爱迟到的朋友后面加“punctual”(反讽记忆),政治老师后面加“philosophy”(学科关联)。这样记忆点会更鲜明,不过要注意分寸,避免冒犯他人。
✍ 结合其他方法:这个方法主要解决视觉识别和拼写问题。鼓励学生在看到这个单词时,心里默念一下发音,想想它的意思和用法(尤其是搭配)。可以结合手机壁纸(显示该单词的例句)或者单词APP(听发音)来强化。
结论:
强烈推荐!完美利用了微信这一超高频率的生活工具,将词汇复习无缝融入日常社交行为中,特别适合用来攻克那些最难啃的“硬骨头”词汇。
基于“高频接触点”、“被动输入”、“融入习惯”、“趣味驱动”的原则,以下再推荐一些用手机的时候“顺便”学英语的方式:
“微任务”打卡
每日一句朋友圈:鼓励学生每天(或每周几次)在朋友圈(可以设置仅自己可见)或学习小组内用英语发一句话,内容不限。可以是今日心情、所见所闻,也可以分享图片,搭配一句英文描述,更可以是新学的一个有趣表达。重点是用起来。
给物品贴英文标签:在家里的常用物品(冰箱、书桌、电脑、水杯、门)上贴英文便利贴。视觉强化基础词汇。
自言自语/脑内小剧场:做日常小事时(洗漱、整理房间),尝试用英语描述自己在做什么或脑补一个小对话。不追求完美,旨在激活语言思维。
用英文列购物清单:去超市时用英文把要买的东西列出清单;去逛街时留意路牌或指示牌上的英文翻译。
利用科技工具
背单词APP(趣味型):推荐使用像百词斩(图片联想)、扇贝单词(例句丰富)、不背单词(影视原声例句)等APP。设定非常轻松的目标(如每天5-10个新词),重在持续接触,而非给予压力。可以和壁纸单词结合。
AI对话:和Deepseek/豆包/Kimi等用英语进行对话,问天气、聊电影、请AI推荐好听的英文歌等。这样可以练习最基础的口语和听力。
英语浸泡式娱乐
追剧/看电影:强烈建议看带英文字幕的剧集或电影(动画片、青春剧、生活情景喜剧尤佳)。先看中文字幕理解剧情,再看英文字幕关注表达,甚至尝试关掉字幕观看。选择轻松有趣的题材,暑假就是享受。
听英文歌:创建暑假歌单,鼓励学生查找喜欢的英文歌词(Lyrics),跟着唱。理解歌词含义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游戏语言设置:如果学生玩手机游戏或电脑游戏,鼓励他们把游戏语言设置成英文。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词汇(道具、技能、任务)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动力十足。
刷短视频/社交媒体:可以关注一些教地道表达、展示文化差异,内容有趣的英语学习或是英语vlog博主,B站、小红书、抖音上有很多。
“主题探索”式学习
兴趣驱动阅读: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体育明星、科技、时尚、美食、音乐、旅行)去查找相关的简短英文报道、百科条目、网站内容。读不懂没关系,看懂多少算多少,重点是接触感兴趣的英文内容。
虚拟旅行计划:让学生选一个向往的英语国家城市,查找英文旅游网站(如Lonely Planet)、景点介绍、美食攻略,做一份简单的英文行程单(哪怕只是列出几个地名和想做的事)。在真实需求中学习实用词汇。
以上方法的核心思路都是利用高频接触点、创造被动输入环境和将学习融入已有习惯,这正是语言习得的关键。
给学生推荐时的注意事项
提供“菜单式”选择:不要要求学生做所有事情,而是列出这个清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和意愿选择2-3种他们最愿意尝试的方式。自主选择更能坚持。
强调“轻量”和“乐趣”:反复强调这不是暑假作业,目的是让英语自然融入生活,没有压力,重在接触和兴趣。鼓励他们享受过程,哪怕每天只接触一点点。
建立分享机制: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在线文档(如腾讯文档)或微信群(自愿加入),供学生偶尔分享:
⏩ 微信翻译遇到的搞笑/有用表达截图
⏩ 自己制作的精美单词壁纸
⏩ 每日一句的英文朋友圈截图
⏩ 发现的有趣英文视频或歌曲链接
⏩ “主题探索”的小成果(如虚拟旅行计划)
⏩ 不强制打卡! 只是提供一个分享和互相启发的空间
开学后可以花一点时间,让大家分享暑假里用这些方法学到的最酷/最有用/最搞笑的英语表达或经历。巩固学习成果,增加趣味性。
总结一下
利用微信翻译、手机壁纸、联系人昵称都是利用高频场景创造输入的好方法。结合沉浸娱乐、轻量微任务、科技工具、兴趣探索等方法,形成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活化英语学习工具箱”。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融入生活的英语碎片,保持轻松无压力的心态,并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相信这些趣味活动,能让学生在享受暑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爱上英语!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来源:拾one英语实验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