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岁月到锦绣山河,深圳新展呈现关山月笔下民族精神图谱

作者 郭悦 2025-07-13 06:31

7月11日,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精心策划的特展“烽火铸骨——关山月艺术中的民族精神图谱”正式开幕。展览以30余件馆藏珍品为主线,通过关山月的艺术实践,勾勒出民族救亡与复兴的精神脉络,深刻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该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自7月6日起面向公众开放。

以笔为戈,熔铸民族精神

关山月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在抗战烽火中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反映民族抗争的艺术作品。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介绍,上世纪30年代末,面对民族危亡,青年关山月毅然投身救亡图存的文艺事业。他的艺术生涯始于一场“从城市撤退”的流亡,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笔下的风雪山川、流民背影,既是民族的集体伤痕,又是艺术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见证。

展览以“烽火铸骨”为主题,分为五大板块,系统呈现了关山月从流亡途中的苦难记录到新中国山河新貌的创作历程。

开篇“从城市撤退”板块展出的长卷《从城市撤退》,以7.6米的宏大篇幅记录广州沦陷后难民的流徙惨状;《铁蹄下的孤寡》《寇机去后》等作品则以冷峻笔触控诉战争暴行。

“苦难与新生”板块通过《游击队之家》《纺线》《渔歌》等作品,对比抗战时期的民众苦难与1949年后的和谐生活,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生。“烽烟与海潮”板块以《三灶岛外所见》《归帆》等作品,呈现从战争惨烈到和平年代渔港丰饶的巨变。“山水与家园”板块则通过《漓江百里图》《黄河冰桥》等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展现艺术革新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双线叙事,历史与艺术的对话

展览创新采用“双线索叙事”,通过《渔民之劫》与《归帆》、《红棉》与《红棉白鸽》等作品的并置,形成战争与和平的时空对照,凸显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同时,展览梳理了关山月1939年至2025年间在澳门、香港、重庆等地的34次主题展览,展现其“以笔为枪”的艺术实践。

关山月的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视觉证词,更凝结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策展团队表示,关山月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其笔下的难民、红棉、江山共同熔铸成一部视觉史诗。展览呼应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要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醒观者“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关山月之女关怡在开幕式上表示,这些作品在深圳展出意义深远,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又致力于守护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这份坚守令人感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6月10日,其间,美术馆将推出系列活动,观众可通过官方渠道了解详情。

南方+记者 郭悦

主办方供图

编辑 栾艺婷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