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颖薇,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第72届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参会者(全球623名),发表SCI论文9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曾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赛银奖,第七届、第八届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24年获评松山湖优秀共产党员。
在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里,王颖薇刚结束一场与合作方的视频会议,转身又投入到实验室里。
从暨南大学本硕博连读的学术深耕,到成为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如今的王颖薇秉持着党员的初心,以“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身份活跃在再生医学领域——既深耕学术前沿,又推动技术落地开拓产业版图,在科研传承与成果转化的双轨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初心引航:从兴趣萌芽到使命锚定
王颖薇与生物科学的缘分,始于中学课堂。“当时就认定要么学生物,要么学化学。”王颖薇说,这份纯粹的兴趣,在暨南大学的培养体系中逐渐升华为系统的学术追求。
2012年高考后,她成为暨大生物化学创新班的首批学生,并入选暨南大学“卓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这个试行的人才培养项目让她得以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前沿领域,而导师武征的指引更成为关键转折点。
“武老师不局限于让学生拼论文,更鼓励我们参与实践。”大二时,王颖薇带着略显稚嫩的课题参加校内比赛,仅获“成功参赛奖”。一年后她卷土重来,凭借积累的成果一路闯关,最终摘得一等奖。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敢于尝试的勇气。”
2021年入党后,丰富的党内组织生活让王颖薇对学术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课上“优秀者应争当榜样”的教诲、松山湖定期举办的“政治生日会”、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以及依托党建共建对接的企业资源,都引导着她主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在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时,王颖薇总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强调:“党员要开创事业,学习党史中的创业精神,这种信念在克服科研难题、推动业务攻坚时,总能给我力量。”
先锋攻坚:以创新回应社会需求
在再生医学领域,王颖薇的研究方向始终紧扣社会需求,从干眼症治疗到角膜修复,从心肌梗死干预到烧烫伤修复,每个课题背后都有明确的应用指向,而党员“求真务实”的要求,则让她在技术攻坚中始终保持严谨与韧性。
针对干眼症这一全球高发疾病,王颖薇与团队研发的干细胞因子人工泪液突破了传统产品的局限。“原先市面上的产品只能保湿润滑,解决不了干眼症根本核心问题。”王颖薇表示,团队通过体外高活性干细胞诱导培养,外泌体纯化分离等技术提取核心修复因子,开发安全高效人工泪液产品,以促进泪膜功能单元的再生修复,增强泪膜稳定性,从根本解决干眼症问题。
核心技术在手,但如何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患者,成为王颖薇急需解决的问题。“光雾化器喷头就改了十几版,必须保证喷出的是雾而不是水。”王颖薇说,大到雾化喷头,小到包装颜色,王颖薇与团队跑遍市场,反复打磨,最终才获得满意的效果。目前,该眼部产品已登陆市场,获得不少干眼症患者的认可。
王颖薇(左三)介绍产品。
王颖薇(左三)介绍产品。
心肌梗死治疗领域的“强心球”技术,是王颖薇科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这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成果,被国际期刊评价为“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解决干细胞移植“存留率低、抗逆性差”的行业难题。
“团队在心梗再生修复技术产品开发历经了3次技术迭代,最新的‘强心球’技术用液晶预适应培养技术,让干细胞球在移植前先‘模拟训练’,就像运动员赛前集训,状态好了,修复效果自然更好。”王颖薇说,团队首次开创了心包腔移植途径,实现干细胞在心梗区域的精准再生修复,堪称心脏治疗的“创口贴”。
科研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王颖薇从不轻言放弃。“我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有足够的信心。”王颖薇说,做科研要经得起验证,党员更要带头较真、敢于碰硬。困难是常态,关键是不能放弃,这既是对科研负责,也是对未来可能受益的患者负责。
实践为民:让技术走出实验室
2023年6月,王颖薇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参加第72届德国林道诺贝尔奖得主大会(生理/医学奖方向)。这次大会汇聚了30余位诺奖得主及来自全球的623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会上,她与大师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对科研前沿的见解,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才俊探讨学科发展。
“诺奖得主们强调,科研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一定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我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王颖薇说,这次国际交流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也更加坚定了她在再生医学领域深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决心。
王颖薇与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andy W. Schekman合影。
王颖薇与20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andy W. Schekman合影。
2024年,由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院长武征教授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企业——广东凤鸣智愈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成立,并获得1000万融资。同年,在王颖薇的带领下,公司凭借《目视未来——组织工程生物角膜及其衍生技术的应用开发》项目,荣获“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先锋奖”。
目前,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还在积极推动在东莞松山湖建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试基地,让更多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
从生物化学爱好者到再生医学领域的践行者,王颖薇以步步扎实的脚印,扎根科研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让每个技术突破都扎根群众需求,以实干书写党员担当。
撰文:林逸君 陈启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