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机场边检站:守护国门安全与地方经济双提升

作者 林捷勇 2025-07-17 18:16

晨曦中的揭阳港,一架搭载红外热成像镜头的无人机划破雾霭,30分钟内完成传统人力数小时的巡逻覆盖,高效而精准地守护着这片海域,这是潮汕机场边检站以“三新建设”为引擎,将科技势能转化为国门守护力的日常写照。当无人机群织就空中天网,数据链贯通全域脉络,联勤机制不断激发协同效能,一幅智慧边检赋能国门安全、服务海洋经济的宏伟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揭阳坚持“三产并举、产业强市,陆海统筹、区域协同”,把海洋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培厚做强。潮汕机场边检站积极响应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为揭阳的海洋经济发展和口岸安全保驾护航。

回首往昔,在揭阳港109.5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上,“靠脚丈量、靠眼观察”是潮汕机场边检站民警执勤的常态。而今,该站组建的警用无人机群成为新时代的“空中卫士”。今年以来,无人机群累计开展港区、船舶外舷空中巡查260余次,协查可疑船舶80余艘次,在高效完成调查取证的同时,通过空中喊话成功警示、驱离码头港池内部停泊的渔船7艘次,港池周边垂钓人员10人次,实现精确追踪、快速控制和震慑违法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见警率、管事率和应急处置能力。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空中有鹰、水下有哨、岸上有网”的立体监管体系已在揭阳港悄然运转:潮汕机场边检站试点应用的水下机器人如深海幽灵般穿梭于船舶底部,其配备的4K高清摄像头能够将可疑附着物放大20倍清晰呈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该站全要素接入174个岸线监控系统,布防132个高清摄像头与2个高清光电望远镜,在港区制高点构建起360度无死角监控网络,监测半径扩大至15公里,实现了港区外弦、锚地等传统盲区可视化100%全覆盖,精准引导发现违法违规事件,持续强化远程打防能力,彻底破解了以往监管设施“看不清、看不全、看不远”等难题。在该站5G智慧指挥中枢,“实时感知-智能研判-精准调度-动态闭环”四位一体体系实时运转,7×24小时巡航机制让每一起涉海事件都能得到毫秒级响应,为口岸安全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的保障。今年以来,该站累计开展港区水域巡查任务800余次,完成2500公里立体巡航覆盖,精准消除5处风险隐患,让“科技+警务”的效能呈几何级增长,为揭阳港的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码头前沿也在发生显著变化:人脸识别管控终端已采集3000余条通行数据,刷脸核验替代了传统台账,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在“边检+”执法协作体系中,5个涉海单位的数据链实现互通共享,多部门协同让违法处置效率提升20%。“点联勤、线联防、面联动”的格局正在重塑口岸治理的未来形态,推动口岸管理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

这些数据驱动的变革,正有力书写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成绩单:2025年1月至今,潮汕机场边检站累计查验国际航行船舶227艘次、船员5461人次,依法便捷办理行政许可724份,共保障广东石化原油码头,产品码头、国家管网粤东LNG码头及粤电靖海电厂码头超1300万吨能源产品顺畅通关,为揭阳市经济蓬勃发展增光添彩。

从无人机闪烁的航灯到数据屏散发的微光,从光电望远镜精准的焦距到联勤机制不断拓展的半径,科技与警务的深度融合正在定义新质战斗力的时代内涵。当“智链海空”的理念照进现实,驻守于南海之滨的潮汕机场边检站,正以科技为翼,坚定不移地护航“海上新广东”建设,向着更辽阔的深蓝奋勇前行,持续为揭阳海洋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力量,推动地方经济不断迈向新高度 。

南方+记者 林捷勇

通讯员 方心恬 钟华

编辑 伍青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