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揭牌,为肇庆封开县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改变。
今年,封开县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该县广信中学升格为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封开实验学校(下称“共建学校”),并开启秋季高中招生。
共建学校的“磁吸效应”立竿见影。
2025年秋季,该共建学校的首次高中招生即创造历史——统招批录取分数线达628.6分,超出全市控制线223.6分,更带动全县普通高中首次实现一次性投档满额,50余名县外民办学校学生“回流”。
广信中学。欧镜开 摄
广信中学。欧镜开 摄
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封开在推动教育均衡上的“主体性”突破。
这座山区县的县域变革以教育为支点,实现了“小财政办大教育、弱基础谋强发展”的目标,让当地教育从“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教育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激活县域发展潜能的战略引擎。”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恒胤在揭牌仪式上的发言,在封开身上得到了印证。
在项目推进中,封开主动梳理教育短板清单,与华师共同制定“教育改革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突破”三大计划,明确6年共建周期内的18项任务。
为确保项目高效落地,封开采用了“市县共管、以县为主”管理模式,将广信中学升格为市属学校,整合市、县两级财政资源,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校园建设。
以共建学校为核心,“一校带全域”的格局在封开正逐步形成。
通过成立封开县教育发展联盟,共建学校统筹县域内5个教育集团、3个城乡教育共同体的资源调配,形成“名校+薄弱校”“强校带弱校”的帮扶网络。
教师队伍建设上,封开与华师共建了“教师协同发展中心”,建立“高校专家驻点指导+县域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跟岗研修”的三级培养体系。
针对城乡教育不均问题,封开借力华师教育信息技术优势,在封开16所农村学校建成了“双师课堂”,通过直播互动共享华师附中、省实等名校资源。
当县域中学能与省城名校共享同一份教研计划、同一场名师课堂、同一座实践基地,教育的“地理鸿沟”,正被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流动不断抹平。
共建学校的诞生,让我们看到教育公平的更多可能,更看到山区县通过自主性的发挥,探索出的“政策撬动、教育筑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
此次合作不是来办一所“封开分校”,而是帮助封开县长出一所“自己的华师”,为县域教育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样本,更成为扎根山区县土壤的内生动力。而这,或许才是“华师来了”四个字,最沉甸甸的分量。
◎更多阅读
评论员:刘舜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