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名城守护官”,一齐来守一齐威!

作者 李鹏程 2025-07-24 21:54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建“名城守护官”志愿者组织,是将志愿者队伍建设融入名城保护具体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

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广州团结起来自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志愿者开展历史文化片区、历史建筑的文史挖掘、社区营造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探”老城故事、“听”老城心声、“留”老城古韵、“筑”老城新生,其中“街区再声”计划获得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名城守护官活动风采

名城守护官活动风采

“探”老城故事

以史为镜,共“探”老城旧事。名城守护官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建筑的历史档案、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地名资料等史料。古今对比转译老建筑的门牌号、历史地图,研究街区发展变迁路径;对比街区的老照片,可视化老城演变;整理历史素材提升老街区改造规划的发展定位,提供历史价值研究充分参考依据,更准确、更全面阐释历史文化价值。

名城故事组导赏活动

名城故事组导赏活动

旧事新叙,再释老城价值。在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基础上,扩展阐释和宣传工作的覆盖面。通过举办导赏、沙龙等主要活动,引导社会公众赏析和感知广州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组织“探广州叹名城”摄影比赛、名城进校园、速写广州、制作长篇漫画、拍摄名城短视频等富有趣味感和互动性的活动,共讲名城好故事。

“听”老城心声

走城访友,共“听”老城故曲。名城守护官已经在多片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社区营造活动。探索社区中的不同空间,用心倾听街头巷尾每一个平凡而多样的社区故事,记载老城社区的岁月变迁,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和对未来的展望。形成口述历史和社区认知地图等成果,通过网络、报纸、论坛呼吁对其进行保护,借助“名城广州”公众号进行推广,对广州名城保护故事、理念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营造组“认知地图”活动

社区营造组“认知地图”活动

“留”老城古韵

捕故逐影,共“留”老城古韵。定期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记录活动,以摄影和文字记录,载记下老城古韵。前后开展30多次集体拍摄,共摄得5万余张老建筑照片,并提供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推荐材料,使上百处建筑被公布认定为历史建筑;参与走访100多位原住居民,鉴定了200多幢历史建筑的身份。名城守护官受到了市民、地方政府部门的肯定,工作成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的有力补充。

风貌记录组“巡街”活动

风貌记录组“巡街”活动

“筑”老城新生

承故探新,共“筑”老城新生。以“文化+科技”的互动呈现方式,探索利用历史建筑在线地图、H5网页、数字化艺术创作等多种科技手段普及遗产价值和保护知识的遗产教育路径。汇集名城守护官的所探所得,结合“历史建筑在线地图”,构建数字文保在线展示广州841处历史建筑,以专业角度、通俗方式综合呈现城市建筑历史;制作“名城保护知多D”H5知识问答网页,以创新互动的形式介绍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总体情况,互动引导市民更深刻、快速地了解相关知识;探索遗产教育与“计算机生成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计算机根据公众选取感兴趣的历史建筑元素,利用算法自动生成专属的电子艺术画作,实现“参与式”“共创式”的互动体验,让名城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名城保护知多D”H5知识问答

“名城保护知多D”H5知识问答

四年多以来,名城守护官开展志愿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共“探”故事再传释、齐“听”心声谱民曲、合“留”古韵适新需、同“筑”新生焕活力,对全民共筑文化桥梁进行生动诠释,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受益的名城保护格局。

“名城守护官”不仅是一个称号、一份志愿,更是一种见证,既是广州历史文化的守望者、名城保护广州故事的宣传员,也是名城保护广州实践的参与者,将推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书写进新时代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征程中。未来,广州名城守护官将借助多元的渠道和形式,积极开展活动,形成更多有深度、有趣味、有传播性的研究及实践成果,讲好广州名城故事,推动广州名城保护实践工作。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