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6月28-29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研讨会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承办,广东科技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汇聚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代表200余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转型、产教深度融合、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等关键议题,共同探索大湾区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粤港澳三地15位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发表致辞和演讲,收录21篇论文,展现了在多元视角下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现将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综述如下。
一、关于高等教育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李大胜教授认为,研讨会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大会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政策精神,围绕高校学科建设与大湾区产业需求精准对接、AI技术赋能人才培养体系路径、人文社科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等议题,探索高等教育创新路径,回答高等教育何为的时代使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依赖于教育模式的变革,还要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对此,高校应以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为核心驱动,推进高等教育与现代产业双向赋能,同时,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主要抓手,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创新,着力培育大湾区创新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他呼吁粤港澳三地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打破地域、体制与学科壁垒,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形成教育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构建以解决产业重大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澳门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教授认为,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肩负驱动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协同、提升国际竞争力三重使命。澳门应发挥“一国两制”和“中葡平台”优势,在协同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深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他以澳门大学为例,分享了“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澳大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中药现代化创新生态链中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成果。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仲伟合教授认为,大湾区建设依赖高等教育支撑与人才流动,高等教育需从“知识生产者”转型为“创新生态建构者”,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他提出三大路径:重构育人模式(推动AI与教育融合)、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完善成果转化体系)、破除体制壁垒(构建协同教育格局)。
二、关于AI时代的教育转型与人才培养
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提出,以“元能力培养、融合学科建设、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生态,介绍该校通过粤港融合机制、“三融一化” 模式及项目式创客教育,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创造转型。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虹教授剖析AI时代未来教育内涵,对比国内外政策实践,提出构建“人本智能”未来教育生态,分享该校在AI通识课程、新工科人才培养及科研平台搭建方面的经验。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周万雷教授以该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为例,阐述文科院校推动AI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澳门高校样本。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博士详细梳理AI从运算到认知智能的发展脉络,指出学术诚信、知识准确性、教育公平、学科倾斜是AI赋能教育的四大挑战,强调以人文精神引导科技,构建人机协同教育生态。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赵祎鑫分析AI对产业、人才、教育的变革影响,介绍华为通过DeepSeek大模型与昇腾算力平台,在教育领域实现多场景赋能的技术方案,为培养智能经济人才提供支撑。
三、关于高校创新发展与产教融合实践
香港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解析“博雅+ 专业”教育模式,阐释“全球视野+人文关怀”专才培养理念,分享跨学科学习与全人发展融合的育人实践。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教授围绕“扎根广州、服务湾区”使命,提出城市综合性大学应紧扣城市需求,通过资源优化、改革创新、国际合作,实现与城市发展双向赋能。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伟教授梳理了大学向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脉络,强调需强化社会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注重学科交叉与开放办学,分享该校打破院系壁垒的模块化设计、交叉学科“六位一体”学院建设及“三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澳门旅游大学创意旅游及智慧科技学院院长赵伟兵教授依托旅游教育优势,构建“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双轨体系,推广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MORS),为大湾区旅游业提供人才支撑,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四、关于人文社科与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思考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教授以“历史学+”学科融合为例,阐述人文社科与现代产业的双向赋能,形成“有目标、团队、课程、平台、网络、基地”的教研产体系。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龚刚教授从数字人文溯源出发,探讨东西方虚实宇宙观碰撞,提出数字化时代教育需反思计算理性,通过诗学提升认知境界,引领数字化生存与人类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廖益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会议选址横琴具有典型意义,汇聚了粤港澳三地智慧,搭建了思想碰撞、学术交流、成果共享的高水平平台,为大湾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实践参考,也为培育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他表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未来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提升服务省内高校、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的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粤港澳协同创新力量。
会议第二天还安排了参会人员考察珠海汤臣倍健产学研基地,观摩AI驱动的智能化生产与品控体系,直观感受现代产业成果,为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提供实践启示。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粤港澳三地对高等教育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共识,为未来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破地域与体制壁垒、构建大湾区一体化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迈出坚实一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教育动能。
作者:贺义梅 刘第红
来源:广东教育杂志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