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灯光亮起,村民们熟悉的祠堂、老屋,瞬间成为天然布景。4月14日晚,实景话剧《良溪 早晨》走进“后珠玑巷”——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在罗氏铭祖祠进行首次实景演出。
祠堂成为天然布景。
祠堂成为天然布景。
现场座无虚席,不少村民甚至全程站立观看,直到剧终。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蓬江区委书记李志坚出席活动并观演。
多处改编细节让村民“共情”
话剧《良溪·早晨》曾获“第五届广东省戏剧文学·剧本奖”一等奖,并于去年在江门市文化馆成功上演。今年,该剧成功入选广东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升剧作的艺术水准,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丰富本土特色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送基层,讲好江门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蓬江区委宣传部、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决定以棠下镇良溪古村为背景,将《良溪 早晨》进行合理改编、户外实景演出。
剧作特意设计了“老榕树见证村庄变迁”等细节。
剧作特意设计了“老榕树见证村庄变迁”等细节。
《良溪·早晨》以良溪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乡愁与坚守的故事。当晚的实景演出中,全剧的核心矛盾围绕“祖屋拆留”展开——华侨后代叶念良返乡寻根,发现祖屋因村庄改造面临拆除。守房70年的村民罗伯坚持信守承诺,拒绝让步。最终,祖屋被拆除,但砖瓦、房梁被编号保存,重建为“良溪柑普茶体验馆”。
这一改编源自话剧原编剧尹继红的巧思,巧妙地隐喻了乡村振兴中的“破与立”。在当晚的实景演出中,这种戏剧冲突的效果被进一步放大——
作为一部实景话剧,《良溪 早晨》的艺术呈现方式很接地气:舞台嵌入“观众席”中间,道具则借用村民家的桌椅,灯光仅靠临时架设的灯架完成。村民围在舞台周边“零距离”观赏,主创的表情、动作清晰可见,沉浸感十足。
同时,剧中提及的“罗贵先祖”“良溪茶馆”“柑普茶”等元素,均取材自村子的真实典故,这让村民观演时更有代入感。“当村民看到自己守护的老屋、熟悉的茶馆出现在剧中时,共情自然产生。”主创人员黄樱枝说。
现场观众“沉浸式”观演。
现场观众“沉浸式”观演。
剧中的三段“吵架戏”,更是成为全场的高潮片段:从家长里短的争执到情绪爆发,演员的即兴发挥让冲突更显真实。
“剧组演员均为江门本地文艺爱好者,他们的表演都很专业,而且还保留了乡土生活的质感。”导演徐璐当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主创团队多次深入良溪村采风,系统学习当地历史与民俗文化,为当晚的生动演绎奠定了基础。
争取常态化展演助力乡村文旅
在演出中,“祠堂水塘填平建篮球场”“老榕树见证村庄变迁”等细节,均源于村民口述的集体记忆。可以说,在《良溪 早晨》里,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良溪村真实的前世今生。
“在家门口就能‘零距离’欣赏到精品话剧,很难得!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当晚,在现场观演的村民区先生说,话剧的剧情与良溪村的乡村风貌很契合,不少特意设计的细节也让村民们倍感亲切,“这几年,我们村变化很大,平时多了很多外地游客过来,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表演道具是借用村民家的桌椅。
表演道具是借用村民家的桌椅。
实际上,13日晚上《良溪 早晨》就进行了实景试演。“这个月恰逢清明祭祖高峰期,最近很多周边地区的罗氏宗亲、海外乡亲都回乡祭祖。昨晚又刚好遇上周末,所以话剧首次实景试演时吸引了很多乡亲观演,让良溪古村的故事走进更多乡亲的心坎,并更广泛地流传到海内外。”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罗军说。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如今,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良溪村的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文化传承明显提升,当地乡村文旅业的发展有声有色。“下一步,我们计划串联良溪村的各个景点,并为《良溪 早晨》设置一个固定的演出地点,争取实现常态化展演,让更多游客可以领略到良溪村的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文旅进一步发展。”罗军介绍。
主创成员生活化的演绎很接地气。 受访者供图
主创成员生活化的演绎很接地气。 受访者供图
“尽管预算有限,但村民的参与就是最好的‘特效’。”徐璐说,主创团队希望通过尝试这种小成本的话剧运营模式,为乡村文旅发展探索更多新思路,“通过活化村史、盘活闲置场地,文化也能成为乡村文旅的‘软实力’。也许,未来这种模式能够复制到更多村落,让‘美丽乡村’真正可感可触。”
采写:南方+记者 董有逸
摄影:南方+记者 董有逸(除署名外)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