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嗒嗒”响,梅园客商忙!陆河如何破解“空心化”?

作者 彭骏 2025-04-27 08:57

四月的陆河大地,生机盎然。青山叠翠间,缝纫机的“嗒嗒”声取代了往日的寂静;万亩梅园里,客商络绎不绝;茶园梯田上,茶农指尖翻飞……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这幅充满活力的图景,正是陆河县以党建为引,推动产业振兴激活村集体经济、吸引劳动力回流的生动写照。

村集体经济攀新高

家门口就业成新风尚

走进南万镇罗庚坝村,茶农们正忙着采摘茶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期待。“近几年村集体收入一直在增,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支书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数据显示,2024年陆河县村集体总收入达4134万元,较上年增长21%,12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0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的村达66个,增长幅度达50%。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强村公司”模式与“三资”整治的双重发力。陆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8个镇成立25家强村公司,涉及物业管理、劳务服务等领域,2024年创收311万元,返还村集体利润30万元,带动116人就业。同时,农村“三资”整治追缴资金662万元,盘活了低效资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与劳动力“回流潮”相辅相成,产业兴则人才聚,据统计,2021年以来,陆河累计吸引超2000名外出人员返乡。

在东坑镇华展制衣厂,返乡妇女彭大姐坐在缝纫机前,动作娴熟:“以前在东莞打工,孩子交给老人带,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挣4000元,还能照顾家庭。”90后设计师小陈从深圳回乡后,在东坑跨境电商基地负责服装打版,月薪过万,他表示:“现在家门口有好工作,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服装产业挑大梁

小作坊对接大市场

作为富民兴村的“头号产业”,服装加工业在陆河的崛起堪称逆袭。走进河田镇广惠服装产业园,3家龙头企业开足马力,裁剪、缝纫、熨烫、包装,各条生产线有条不紊。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闲置厂房。

为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机遇,陆续出台了《陆河县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管理实施办法》《陆河县促进服装服饰类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涵盖支持企业壮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奖励、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等15个方面,为服装企业“铺路搭桥”。

据悉,2024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陆河县工作队、县科工局联合农商行推出“服装贷”,向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共为37家企业解决1200多万元融资需求;各镇多次组织开展公益性“缝纫工”岗前培训班,开创“引进企业+集体培训+保障就业”发展模式,直接对接用工工厂,引荐培训人员就近就业解决服装企业用工问题,仅东坑镇便开展缝纫技术培训20余期,培训1500余人次,实现“培训即上岗”。

针对企业“散小弱”难题,陆河推广“高砂模式”:建立“1个中心工厂+N个卫星工厂+X个农户(家庭作坊)”机制,中心工厂接单后分解至卫星厂和家庭作坊,实现“大厂带小厂、小厂连万家”,也造就了拥有一部缝纫机就能在家就业的“一平方米产业”。据统计,2022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县8个镇累计引进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293家(其中服装加工类经营主体累计598家),累计带动就业超15000人。

青梅油柑茶香飘

土特产变身金名片

春日的螺洞世外梅园,漫山遍野的青梅树郁郁葱葱,客商们穿梭其间,品尝着青梅酒、油柑饮料。

作为“中国青梅之乡”,陆河青梅种植面积达12.3万亩,青梅油柑、青梅果醋饮料通过“圳品”认证,成为大湾区市场“香饽饽”,2024年底,陆河青梅更是跨越山海亮相北京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优质农产品展销周,并入驻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

油柑产业同样亮眼,2024年陆河油柑获得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油甘”入选2024年“圳品”名单。2024年9月28日,依托省“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由纵向帮扶驻陆河县工作队、陆河县农业农村局主办的陆河“土特产”粤港澳大湾区品鉴活动暨广州北京路体验中心揭牌仪式在广州市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举办,让油柑等优品进入湾区市场。

陆河以单丛茶为核心推动茶产业发展。据悉,2024年第六届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争霸赛,万鼎茶业公司、华南茶叶(陆河)在炒茶赛道分获“茶王”“金奖”。“农行杯”汕尾市首届茶王争霸赛上,陆河16家企业参赛,获12个奖项。如今,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名单里,汕尾共有9家入选,陆河占6家。

近年来,陆河高度重视茶产业培育,组建陆河县茶叶专班,成立茶产业协会,创新“生产+科技+营销”体制机制,促进陆河茶产业一二三产全面发展,助推茶企在各大赛事中屡获殊荣。2025年3月,首届陆河茶文化系列活动启幕,更是将茶产业与文旅融合推向新高度,通过“茶产业+文旅+非遗”的创新模式,将茶田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茶品变商品,全力打造粤东农旅融合新标杆。

产业腾飞的密码,藏在“党建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中。陆河推行“三培养”机制,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让党员成为连接群众与产业的“金丝线”。

创新“党员联户+周三夜访”机制,党员干部入户收集群众“微心愿”,在山林之中、茶园里面、生产车间,都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为制衣、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发展解决各类问题,形成“支部搭台、党员引线、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一针一线绣出共富路,千家万户织就幸福图。”这是陆河实践的生动写照。从服装车间到梅园茶山,如今的陆河,村集体经济“强筋健骨”,特色产业“百花齐放”,人才“凤还巢”,乡村“换新颜”。

在党建引领下,这座粤东山城正以“三产融合”之笔,书写着从“富民”到“强县”跨越的篇章。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叶思敏 朱仕航

编辑 何嘉琪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