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党建“红”制衣“兴”,缝纫机里“绣”出致富经

作者 彭骏 2025-04-23 18:50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离家远,开销大,挣的钱也不算多。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服装厂上班,每天送完孩子就来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一份工资,真的挺好的。”陆河高砂村村民彭姐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分享她如今的幸福生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像彭姐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陆河县还有很多。近年来,陆河县各镇村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2+9”工作安排、县委“1+2+5”工作部署和“客韵新城活力陆河”新发展定位,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金钥匙”,推动服装产业在陆河蓬勃兴起,为广大村民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

“红”色引领,“衣”脉相承聚能量

河田镇高砂村地处县城近郊,区位优越,但过去一直未能找准发展路子,直到村党支部书记孔维振回乡任职,带来新思路——以党建促振兴。

“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产业。”孔维振说。他瞄准珠三角产业转移机遇,2021年成功引进首家服装加工厂。这是陆河引进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陆河紧盯珠三角产业转移关键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驻镇帮镇扶村政策作用和传统产业优势,开展以商招商,大力引进制衣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2022年至今,累计引进富民产业企业超1300家,累计带动就业15000多人,推动服装制造产业规模持续扩容。

高砂村“乡村CEO”孔维振给工人指导服装印花裁剪。

高砂村“乡村CEO”孔维振给工人指导服装印花裁剪。

党建红磁场,汇聚发展大能量。陆河县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会、生产安全培训会,积极分享经验、交流资源,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创新建立“1个中心工厂+N个卫星工厂+X个农户”机制,中心工厂接单后分派给卫星工厂和家庭作坊,实现产业联动发展,产生集聚效应。

如今,走进陆河县的乡村,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厂,工人们忙碌而充实,一幅幅热火朝天的生产画面,正是产业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旗”舰领航,“干”字当先冲在前

水唇镇富民兴村产业园、新田横陇小微产业园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广惠服装产业园项目4、5号厂房已完成建设并已有服装类企业入驻;高砂孔子文化产业楼、汇丰商贸城已完成主体建设并同步招商中,产业园建设已基本完工……

在陆河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积极推进各类产业园建设落地投产,为服装产业发展披荆斩棘。各镇成立富民兴村服装产业发展服务领导小组,由党员干部为入驻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强化土地、用工、用电、融资等要素保障,打造“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电商老板孔东锋经营的服装电商直播公司迁回村里,从选址到用水用电等生产问题,村干部都帮忙解决。“村‘两委’出面帮助解决用电问题,让我们省了不少心。”孔东锋高兴地说。

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陆河县还组织开展了政银企交流对接会,宣传推广“服装贷”等专属金融产品,促成陆河农商行向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共为37家企业解决1200多万元融资需求。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企业成长的土壤,让它们在陆河县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众”志成城,“绣”出致富新生活

当产业的春风吹拂陆河大地,这又何尝不是群众开启致富新征程的号角?在陆河县,服装产业繁荣发展背后,群众正以满腔热忱投入其中,奏响致富的乐章。

各镇多次组织开展公益性“缝纫工”岗前培训班,开创“引进企业+集体培训+保障就业”发展模式,全面摸排全县富余劳动力,具体到村到户,开展“订单式”集中培训,直接对接用工工厂,引荐培训人员就近就业解决服装企业用工问题。34岁的罗女士说:“我看到培训学校有免费培训缝纫工服务,就报名参加学习培训,月薪从最开始的2000多元,到现在4000元至5000元。”

质检员检查缝线牢固度、修剪线头。

质检员检查缝线牢固度、修剪线头。

东坑镇还推广“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结机制,让群众通过土地租金、资金股金、劳动薪金“三金模式”深度融入服装产业链。联合企业打造“家门口技校”,创新“订单式”培训,将平车、打边等工种培训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累计培育产业工人200余人。“学会技术当天就能上岗,现在我一个月能赚4500元!”刚完成培训的彭大姐兴奋地说。

东坑镇华展制衣厂工人正在缝纫新衣。

东坑镇华展制衣厂工人正在缝纫新衣。

“村”“企”携手,“共”创富裕新未来

东坑镇东坑社区的“村企共建”模式,成为陆河县推动村企合作共赢的生动样本。社区党支部通过盘活闲置场地资源,以场地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同时购置缝纫设备作为集体股金,打造了全镇首个“村企共建”卫星工厂。

东坑镇东坑社区制衣厂。

东坑镇东坑社区制衣厂。

社区制衣厂不仅为辖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超30个,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每年还能为东坑社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我们通过经济联合社做好招工、货源等服务保障,交由企业进行管理,共建‘村企共富联结体’。”社区党支部书记说。

当传统服装产业遇上跨境电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东坑镇给出了答案。通过引进专业跨境电商团队,探索“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新模式,为服装企业提供线上销售平台和物流支持,帮助本地服装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镇政府组织电商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本土电商人才,为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东坑镇的服装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陆河县,服装产业发展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从县内一家家服装加工厂的落地生根,到现今全县服装产业的枝繁叶茂,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到普通群众踊跃参与,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服装产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的未来越来越美好。

如今的陆河县,正踏着时代的节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老人不空巢,小孩不留守,劳动力不失业”,并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大步迈进,而服装产业,正是这幅宏伟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陆河组宣

编辑 牛攀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