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名字,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仅留寥寥几笔见于史书之中。
当前,惠州博物馆年度文物特展“古国寻踪——缚娄与惠州先秦考古发现”正在开展。它将3000多年前缚娄古国的“蛛丝马迹”娓娓道来,前来寻踪的市民群众络绎不绝,感叹连连。
当承载着久远历史的文物集中展览,当陶器上的夔纹图腾密码被破解,当青铜器的金石之声穿透时空,沉睡了三千年的惠州“古国秘境”为更多人所知。关于缚娄古国的各种考古谜团,在不远的将来会慢慢找到答案。
年度特展
横岭山墓葬群出土文物
“走入博物馆参观‘古国寻踪——缚娄与先秦考古发现’展览,宛如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秘,充分领略到缚娄古国的神秘美丽与惠州先秦文明的辉煌。”汤女生的留言引发不少观众的共鸣。
今年是惠州博物馆成立45周年,该馆精心策划了年度文物特展——“古国寻踪——缚娄与惠州先秦考古发现”,自1月开展以来吸引超8.2万人次参观打卡,还入围了2025年度春节期间100大热门展览。
展览主要分为“钟鸣鼎食 王朝气象”“寻踪问迹 南陲之南”“越之沃野 宜为都邑”“古国文明 星耀岭南”四个部分,以惠州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战国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以缚娄和惠州考古的文献资料为辅,采用场景、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全面展示惠州地区先秦考古发现研究成果。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东江中下游一带发现了先秦时期的居址、墓地、陶瓷窑址多处,为探寻缚娄古国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先秦时期博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陶瓷与青铜制造业、商业都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本次展览汇集多家文博单位所藏的惠州先秦时期考古出土文物及标本,集中展出了梅花墩窑址、银岗遗址和横岭山墓地等惠州先秦时期重要考古发现的百余件青铜器、陶器及玉石器等,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寻觅缚娄古国的文化之旅。
在展览“越之沃野 宜为都邑”篇章,博罗横岭山墓葬群的出土文物首次系统展出。横岭山墓地是广东迄今为止所发现和发掘的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文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青铜时代墓葬。其发掘和研究首次在岭南建立了科学、可靠、完善的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标尺,为探讨广东青铜时代问题提供最直接的证据,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惠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精美的青铜器到古朴的陶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暗藏着解开缚娄古国存在之谜的关键线索。整个特展犹如一把时光钥匙,带观众穿越回先秦时期,探寻神秘的缚娄古国,近距离感受惠州地区先秦时期的灿烂文明。
敲响青铜编钟,感受金石之声穿越千年而来;驻足对望夔纹之眼,感悟先民的图腾语言;阅读趣味科普,带娃见识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了让展览“活”起来,惠州博物馆还特别设置了亲子互动区,让历史文物可触可感。
当青铜编钟的“金石之声”再次奏响,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感知缚娄历史,推动惠州文脉流淌、传承不息。
古国寻踪
“钟鸣鼎食”王朝气象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古代惠州所在的岭南地区是“蛮夷之地”“瘴疠之乡”。事实上,岭南地区的历史被严重“低估”了。
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惠州就有古人类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博罗县所在的东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是岭南早期文明发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这里曾建立过缚娄古国——一个史料中记载的神秘国度,为东江流域熏染上厚重的文明基色。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史料中的“缚娄”,最早见于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晋王嘉《拾遗记》则记载,“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
除此以外,见诸文字记载的缚娄多与南方、百越有关。历史地理学家分析,缚娄与秦汉时期南海郡置的傅罗县(博罗)具有密切的关联,为古代百越之地,即今广东惠州境内的一个古国名称。
历史文献零星地记载了缚娄古国的地理方位,考古发现正逐渐展露出它动人的细节。
近年来,考古学家在东江中下游一带发现了先秦时期的居址、墓地、陶瓷窑址等各类遗址20余处,多数分布在沿江及博罗地区,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有青铜、玉器、陶瓷、石器、铁器等各类文物。其中,博罗横岭山考古发掘出土及采集的器物就达到900多件,初步揭开了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缚娄古国的神秘面纱。
集稀缺资源和复杂工艺于一体的青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器与国家政权的象征,是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物化表现。从横岭山墓地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鼎、青铜甬钟,从博罗公庄陂头神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勾连云雷纹铜编钟,证明了“钟鸣鼎食”已经进入缚娄古国贵族的生活,呈现“钟鸣鼎食”的王朝气象,酋邦或已经建立,文明程度与中原相当。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在《先秦两汉岭南建筑研究》一书中提出,在博罗地区包括横岭山墓地可以见到浓郁的周礼特点,“钟鸣鼎食”取代了“觥筹交错”。出土青铜器模仿中原又为当地铸造的事实表明,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岭南地区最晚在西周时期,已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惠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岗遗址发掘的陶器,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夔纹陶类型遗存早于米字纹陶类型遗存,其表现出先进的制陶工艺和庞大的生产规模,是东江流域两周时期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星耀岭南
深入开展缚娄古国历史研究
人聚成邑,邑聚为国。山川之间,曾有东江先民刀耕火种的踪迹;江海之际,曾有古国百姓聚居宴乐的印记。缚娄古国洒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不仅生动述说着惠州古老的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缚娄是一个怎样的古国?”“这里就是缚娄古国的所在地?”……在博罗县罗阳街道莲湖村的缚娄文化公园,不少驻足参观的市民从中找寻关于缚娄古国的答案。
这是一个集缚娄文化展览科普、游客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公园,随处可见缚娄文化元素,徜徉其中可以尽情地感受乡村诗情画意与缚娄文化的完美交融,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
去年,乘着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的东风,惠州举办了“东江文明 先秦古国”专家会,汇编《惠州重要遗址资料汇编》,探索银岗古窑场等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稳步推进东江流域先秦时期聚落考古调查,持续构建“缚娄古国”话语体系。
今年2月,惠州市委全会再次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开展“缚娄”古国、梁化旧邦、海上丝绸之路等历史研究,焕发“岭南名郡”文化新魅力。
社会各界同样关注缚娄古国。今年惠州两会期间,惠州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副校长李卫华建议,要深入开展缚娄古国历史研究,善用“夔纹陶类型”文化的考古研究成果。
李卫华特别提到,“夔纹陶类型”文化是缚娄古国的文化符号,在西周中晚期、春秋时期,以东江流域为中心,辐射到福建漳州地区、湖南湘江中上游以及广西桂江流域。他建议深入挖掘惠州夔纹文化资源,开发文创等产品,讲好惠州历史文化故事。
“博罗横岭山墓地、福田曾屋岭墓地、公庄陂头神村窖藏等博罗商周遗存发掘的文物显示,缚娄古国通过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对探索东江流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成基建议,惠州银岗窑、梅花墩窑等考古遗址要做好规划和保护,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点,通过建设遗址公园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推动文旅融合,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
“惠州要将缚娄古国放置于岭南文化的宏观视野中,着眼于具体文物史料开展学术研究。与其说坐实缚娄古国,不如召唤学术界和公众持续关注缚娄古国,激发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君雷认为,目前,惠州缚娄古国有一定的考古发现、相对比较清晰的文献记载,如果将考古遗存价值的阐释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在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惠州将加快推动东江流域(博罗地区)先秦聚落考古调查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探索推进省地共建考古工作新模式,持之以恒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聚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推动“文物考古+旅游”,推出文物考古主题系列研学旅游线路,让文物考古成果活起来。
相关阅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糜朝霞 通讯员 王慧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