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花期已过,这几日,汕尾陆河的梅园里冒出了一个个青翠欲滴的小青梅果,生机勃勃。
据陆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底4月初,这些青梅会陆续成熟,有的拉到市场售卖,有的会送往工厂进行加工,还会有游客前来体验采摘青梅的乐趣。
从赏花到青梅产业,近年来,陆河以梅为媒,玩转“花经济”,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在今年1月中旬,持续一个多月时间,每日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陆河县,争相在梅园中赏梅色、闻梅香、品梅韵。
在1月中旬启动的中国·陆河梅花文化旅游主题系列活动中,陆河安排了赏花、非遗活动、景区汉服巡游、簪花体验、温泉康养、踏道寻梅徒步等10多种活动,让游客欣赏“梅”景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陆河的客家文化、历史底蕴和生态优势。
1月12日,记者在螺洞世外梅园景区看到,清晨7时便有游客早早入园参观。9时许,游客便有“扎堆”之势,热闹非凡。
一进梅园,视线就被一层层盛放的梅花拉远。白的似雪,粉的如霞,如梦如幻,仿佛一幅优美的画卷。沿着栈道漫步,一路梅香萦绕,潺潺的溪流从山间流淌而下,这片梅园充满诗情画意。
来自深圳的黄先生带着家人前来赏梅,他说:“看到陆河成片的梅花开得这么好看,实在令人陶醉,不虚此行!”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客家县,陆河享有“中国青梅之乡”的美誉,全县青梅种植面积约12.5万亩,螺洞世外梅园、共光梅园……每一个都各具风情。
“近年来,陆河立足梅花、温泉等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农文旅资源,开展以梅花为主题的一系列文旅活动,打造‘冬养陆河’品牌。”陆河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彭嘉炜说。
今年从1月中旬延伸至2月上旬,陆河各镇陆续展开以梅花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活动,活动融合梅花观赏、客家非遗文化展示、特色美食体验、农产品展销及自然风光探索,同时通过推广核心旅游路线,激发旅游消费活力,以此促进地方经济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陆河县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97.96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81.21万人,旅游总收入约为3.90亿元;2025年梅花节期间,当地游客接待量约70万人次。
不过,梅花花期只有一个多月,如果仅依靠赏花,当地的发展也不能“常开长盛”。陆河的举措是延长产业链、探索更多新业态。
以螺洞村为例,从过去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蝶变成为今日名扬省内的世外梅园,得益于近年来,螺洞村积极发展梅花特色旅游产业,开发旅游产品,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模式。
例如,“旅游+青梅采摘体验”“旅游+擂茶制作”“旅游+螺洞木偶传承”等多种新业态。
靠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腰包”变鼓的同时,螺洞村还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功发展了青梅种植这一优势传统产业,让赏花经济开出新“花”样。
螺洞村拥有上万亩梅园,仅青梅种植每年便可以为农户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利用青梅资源,螺洞村还开发了青梅酒、青梅醋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了附加值。村里还开办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梅园每年文旅收入按股份分红,去年为入股农户带来数千至上万元不等的收入。
青梅是陆河最大的“土特产”,青梅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陆河在今年青梅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接下来将以工业化思维推动青梅产业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规范,扩大产业规模,强化宣传推介,塑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青梅品牌增强市场影响力。
同时,陆河将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入科研力量助力企业攻克青梅种植、储存和加工技术难题,助力产业扩大生产与技术升级,推动青梅产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
自省“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陆河县工作队驻陆开展帮扶工作以来,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农产品推介活动等形式,让陆河青梅直面湾区消费者,不断拓宽新渠道。
该工作队队长、县委副书记蔡秋茂表示,依托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工作队将继续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助力陆河发展,争取引入食品加工企业落地陆河,推动青梅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围绕“客韵新城,活力陆河”新定位,深入挖掘陆河客家民俗文化、生态优势、改革发展经验,开展多样化宣传,塑造陆河品牌。
来源:南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