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斯帕罗华南首个大型沉浸式个展里,蒙娜丽莎、维纳斯、兵马俑集体“卖萌”;在《前浪后浪》高原&黎晓亮双个展,一次性看完窦唯、痛仰、唐朝;“赵半狄的大熊猫走廊”中,可爱的熊猫主题公共艺术装置串联起蛇口片区三大地标;李山创作的“蜻蜓人”超现实形态不仅挑战传统艺术审美,更是通过打破物种界限,解放固有观念……
一场大型艺术“实验”正在深圳上演——2025深圳艺术周打破了“专业圈层壁”,将艺术融入城市肌理。一场城市与艺术的对话,激起人与城的共鸣。
以城市与艺术为窗,你可以看见中国,看见世界。
在2025深圳艺术周,你能具象化地看见深圳:
知名艺术家薛松用拼贴图像的方式为艺术周创作《深圳!》,深圳的地王大厦、平安金融中心等地标并排而立,以波普化视觉语法解码深圳的都会美学,在拼贴褶皱中完成对城市精神谱系的当代诠释。
加入16条艺术漫游路线之一,机构主理人于子博、周圆、Kenna,策展人高江波、李耀、徐乔斯分别以蛇口艺术片区、华侨城创意园区、罗湖艺术片区、大芬油画村等多个片区坐标为路径,带你感受深圳40年艺术发展的历史切片与当代现场。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唯一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华人刘香成,带来他跨越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在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的蛇口,激发出时空交错的强烈共鸣。
一位“90后”摄影爱好者林先生告诉记者,他为了感受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真实精神面貌,特意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摄影展。
正如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荣远所期望的:艺术展览能更深度契合社会开放度,映照历史脉络,“在艺术周,我看到深圳通过多元展览与艺术活动,承载城市中每个个体的生活轨迹,让艺术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肌理的自然组成部分。”
在2025深圳艺术周,你也能感受到深圳“艺术雨林”的繁茂:
联动69家在地机构,呈现近80场高水平艺术展览。在主会场所在区域,深圳当代艺术生态正在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蛇口13平方公里范围内已聚集超15家画廊,南头古城崛起新兴艺术区,华侨城片区持续保持艺术活力,临港片区和前海片区正形成新的艺术集群。
作为其中重要板块,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提前亮相。这座以“巨轮”为设计灵感的综合体项目,作为深圳新晋文化地标,迎来三展同步开幕。
本届艺术周,是深圳当下文化艺术生态的缩影。
“我们的艺术是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术委员会主席张宇星认为,深圳艺术生态的在地性和强韧的根系,具有不可替代性,“长出来就很扎实,也不会轻易搬走。”
对于全国乃至全球艺术从业者来说,深圳也正在逐渐从“临时驿站”变成“迁徙地”“永久驻留地”。
“从最早的岩画到今天的数字艺术,技术创新不断改变着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作为科技创新之城,深圳有望引领艺术表达方式的变革。”深圳艺术周主办方招商文化总经理认为,深圳艺术发展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模式,而应该立足自身特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场艺术狂欢,为什么在深圳?
“展览选择在深圳展出,是因为近年来深圳的艺术发展迅速,不仅有活力,更有巨大的潜力。”“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展览主办方表示。
“感受到近年来这里的艺术气氛越来越浓,文化艺术充满着活力。”艺术家薛松接受采访时说,深圳大胆创新的城市精神也与他所主张的“不破不立”艺术理念契合,给他带来创作的启发。
……
这场艺术狂欢,不止于深圳。
本次艺术周由子静及其团队策展,他们原属时代美术馆,现为深圳艺术周服务。“这一现象表明粤港澳大湾区艺术机构已开始主动联合,艺术生态系统正在形成互动与融合。”张宇星期待,未来深圳的策展人也能去广州负责大型展览。
在深圳湾对岸的香港,这周末即将掀起一阵“艺术旋风”——3月28日至30日,全球艺术界瞩目的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希望通过深圳艺术周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形成呼应,打造深圳的艺术影响力。”孙奇杰认为,本届艺术周与香港艺术活动的联动更加紧密——项目协同更深入、嘉宾互访更频繁、两地艺术圈层融合度提高,越来越多嘉宾将香港和深圳视为一个整体艺术区域来规划行程。
香港著名影视明星刘嘉玲也“惊现”深圳市当代展览与城市规划馆,观赏薛松大型个展 “自然-非然”,并表示“很愿意北上来深圳看展”。
深圳艺术周,不只触及粤港澳。
“顶流”在这里相聚。本届艺术周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甚至纽约等地的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国内主要美术馆馆长出席人数达15-20人。
何多苓(1948)、刘香成(1951)、王川(1953)、马树青(1957)、段正渠(1958)、吴杉(1960)、徐累(1963)、薛松(1965)……这届深圳艺术周的舞台,C位属于60岁以上的知名艺术家们。
林岚、沈瑞军、张雪瑞、鞠婷、李姝睿、陆扬、林科、陈量、吴珏辉等70、80后艺术家亮相本地画廊和机构。
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与世界对话。
蒙娜丽莎、大卫、维纳斯……全球炙手可热的英国“毛毡”艺术家露西·斯帕罗(Lucy Sparrow)以毛毡艺术全新演绎50件经典艺术杰作,从史前文物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艺术,观众将在柔软的毛毡世界中,沉浸式探索艺术文明的魅力。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时,想起了古希腊的神话。”从俄罗斯来深圳出差的法国游客Yoann,参观艺术家李山个展《量子跳跃》后表示,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很喜欢使用有力量感的动物和人类结合进行创作。“艺术对人们的生活是如此之重要,而这样的展览提醒人们睁开双眼,永远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拥抱艺术。”
采写:南方+记者 郭悦
图片:南方+记者 鲁力 何俊
蔡敏灵、罗维维对本文亦有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