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进入两会时间,政协委员提了哪些建议?

作者 林露 2025-03-25 22:04

3月25日下午,政协第十四届湛江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湛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推动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会上,王上治、陈勇、戚怡、庄小健、陈小丹五位委员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职业教育、文旅融合等领域发言。

五位委员分别提了哪些建议?跟着南方+,一起来看看。

王上治:助推湛江产业发展,加快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湛江产业经济发展迅速,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整体上发展水平与其他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产业效益不高、后劲不足等问题。

为此,一要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擦亮“湛品”品牌,推动三产融合。

二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如吴川“羽绒产业园”、廉江“家电产业园”、徐闻“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三要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构建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打通湛江市立体化交通体系。

四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围绕钢铁、石化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进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化近海及深远海养殖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医药产业等。

五要发展台风灾害防风产业,以徐闻为试点,成立台风灾害防治研究所。

六要推动大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线路。

七要大力建设专题博物馆等文化产业,规划建设“红树林主题博物馆”等。

陈勇:优化湛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从湛江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空间布局与城市定位不相匹配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建立“多规合一”的空间平台,加快推进按小城市标准规划的中心镇建设。

二是突出特色、组团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合理产业格局,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统筹安排、强化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民生设施用地,盘活中心城区存量低效用地。

四是完善配套、优化服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加“一湾两岸”联络通道一至两条。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合广州湾旧址、赤坎老街等保护开发,打造高品质城市文商旅服务中心,以金沙湾、海田、调顺岛、海东新区为重点建设环湾主中心。

戚怡:做好海洋文章,助推湛江高质量发展

湛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发展海洋经济正当其时。但还存在海洋功能规划不适应发展要求,城市发展占用大量港湾港口黄金岸线等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切实做好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建设美丽滨海城市。优化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依法施治。实施工程强岸,加快推进滨海旅游公路建设。推进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奋力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高位谋划湛江海洋经济发展定位,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筑牢“蓝色粮仓”,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

大力发展滨海文化旅游,打造全国滨海旅游示范市。强化滨海旅游科学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中国“红树林之城”,建设“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区”。优化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交通衔接。推动海洋渔旅融合发展。

庄小健:推动湛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湛江现有市属高等职业院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29所,全日制在籍学生约10万人,但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尚未凸显,专业设置落后、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解决。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职业教育建设统筹。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定期发布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紧缺人才等目录清单,指导职教系统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调整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院校体系。建议湛江在“十五五”规划中重点加强高职院校,调整中职,新建“湛江职业技术学院”“湛江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调整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强化政策扶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新路径。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新机制,充分利用省统筹安排的中央、省级财政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职业教育。

教育部门牵头,人社、经信、宣传等部门配合支持,形成合力,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职业教育事业。

陈小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打造文旅产业集群赋能城市更新

目前,湛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文旅产业的发展、城市更新的赋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对此建议如下:

一是保护传统城市肌理,让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深挖湛江人文价值和消费商业,扩大修复赤坎老街范围,尽快启动修复霞山东堤、汉口路一带的骑楼风貌。

二是产业集群“数质并重”,文旅赋能城市更新。通过老字号品牌集聚、构建文旅新场景、融入体验式文创,积极融入新时代特色和现代经营理念。

三是发展夜间经济,多举并措重构文旅场景。举办夜间文娱活动、增设夜间外摆摊位、打造以骑楼街景亮化为主的沉浸式夜景,把赤坎古商埠打造成夜经济示范街区。

四是提质升级文旅品牌,人文汇聚共建展示平台。和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依托大平台推动城市格调品牌营销推广等多样化的手段,提升街区旅游人流,发起艺术商圈行动。

五是推进城市更新,提升人居环境。采用小规模、渐进式微改造等方式围绕建筑加固修缮,沿街立面风貌整治,路面整修等。

六是增设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在各历史文化街区增设停车场、服务岗、服务标识、引流疏导设施等。

文字: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李小晶

摄影:龚钰坤

编辑 林日清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