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砰砰跳,这几种“心动”要警惕

作者 陈之瑜;刘秋宜 2025-04-01 07:30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工厂”,其规律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基石。然而,当心跳的节律出现异常,即发生心律失常时,这一和谐的乐章便可能被打乱。据统计,全球约有10%的人口患有心律失常,而我国患者人数已超过千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心律失常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清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区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医师段鹏表示,了解心律失常、早期识别症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心脏的“电路系统”发生故障

心律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在健康状态下,心脏通过规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血液精准泵送全身。当这种和谐的节律被打破,心脏跳动的节奏陷入紊乱,便形成了心律失常,这相当于心脏的“电路系统”发生故障,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早、室上速、房颤。”段鹏介绍,室早、室上速、房颤都与心脏电生理异常密切相关,因类型不同,特点、危害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室性早搏(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表现为心室提前收缩导致的“漏跳感”。健康人群中约60%曾出现过室早,常见诱因包括焦虑、咖啡摄入过量等。需警惕的是,当24小时早搏次数超过1万次,或合并冠心病、心肌病时,可能引发心功能损害。

室上性心动过速即“室上速”,以突发心悸为典型特征,心率可达150-250次/分钟,如同心脏进入“超速模式”,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患者症状差异较大,有的可能只是偶尔感到心悸、胸闷,有的则会出现严重的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头晕、黑蒙甚至晕厥。

作为更危险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中风风险较常人高5倍。房颤发生时,心房像“失控的马达”快速乱颤,每分钟心跳可达300到600次,导致心跳又快又乱,可能引发心慌、头晕等症状。

“室早及室上速一般危害不大,尤其是室早,更是可见于健康人群。”段鹏说,这两种心律失常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且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也可通过去除诱因来缓解。但如果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或合并器质性心脏疾病,则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而房颤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要治疗。段鹏提醒,无症状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更高,而且房颤引发的脑梗塞面积往往比较大,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都会更高,因此尤其需要早发现,及时治疗。

采取全麻下无痛消融

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发病的类型及持续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心慌、头晕、胸闷气短、黑蒙晕厥等症状是心律失常发作的信号。

心律失常发生时,常规普通心电图可以比较容易记录到并得以诊断。如果普通心电图未记录到异常,临床上还有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心律失常主要通过药物和介入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决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可选择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切勿自行调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特定部位,对异常传导通道或异位起搏点进行消融的手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首选方法。

段鹏介绍,所有患者在接受消融术前都要经过严格评估,只有考虑获益大于风险者才建议接受手术。一般情况下,消融采取的是局部麻醉,但针对房颤患者消融过程痛感明显的情况,我中心采取全麻下无痛消融,让患者能够在舒适的体感下完成治疗。

目前,清远市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能够完成所有心律失常治疗,成功率高低与房颤病程、心脏结构功能和合并复发危险因素等综合因素相关。总的来讲,发现越早,越早规范治疗和掌握适合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段鹏提醒,消融术后不是万事大吉,房颤仍有复发风险,除了定期复诊外,需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重和戒烟戒酒等。还需注意少吃高盐、高脂食物,不熬夜、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和,每天监测心率、按时服用药物。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