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背景:
茂名市电白区拥有全国较大规模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过去二三十年间,红树林见证了水东湾生态从“城市伤疤”到“美丽海湾”的生态变化历史。《南方日报·电白视窗》和南方+客户端电白频道以此为视角推出“海上森林寻新记——水东湾红树林深调研”,通过一线故事讲述水东湾畔造林、护林、生态治理的历程,也借此机会邀请专家学者,探讨红树林保护与利用如何并举等问题。
相关链接:
电白近海生态变好,“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海上森林寻新记③
水东湾红树林。张鹏飞 摄
水东湾红树林。张鹏飞 摄
本文讲述人: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钟金香
红树林修复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是以实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为目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红树林、滩涂、潮沟、浅水水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不仅要保护红树植物本身,还应该注重其他生态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生长环境的保护。
因此,必须尊重生态规律、科学合理,采用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要处理好红树林恢复与湿地生态修复、鸟类栖息地恢复之间的关系。
除了保护和修复,我们也十分关注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红树林观光旅游和种养耦合在国内已有较多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试点方案》指出,要探索建立红树林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模式。其中提及,以保护为主,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合理开发红树林+生态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融入科普教育和当地历史文化,将红树林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收入。
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产业,提升养殖综合效益,是将红树林打造为带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金树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借鉴珠三角桑基鱼塘模式,因地制宜在宜林塘基、堆岛等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适养潮沟和滩面进行生态养殖,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光滩交错的生态种养耦合布局。
值得探索的方向包括红树林碳汇交易,红树林为三大典型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单位面积固碳量远高于森林生态系统。可选择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突出、积极性较高的区域作为试点,深入探讨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可行性及企业合作意向,遵照公开交易流程进行蓝碳项目开发,实现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的双向“增值反哺”。
湛江、江门等地市在红树林种养耦合方面开展了多项探索,其中湛江市东海岛于2021年探索构建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形成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操作手册等指导性成果。湛江、深圳、惠州等地市在红树林蓝碳项目开发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惠州市惠东县红树林造林项目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在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顺利交易,开创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深圳市形成红树林+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的保护利用模式,用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及专题导览活动,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
茂名在探索红树林种养耦合、蓝碳项目开发、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吸取其他地区已有经验,促进本市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
整理: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李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