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岭师故事|林彬:四年岭师人,一生岭师情,不负岭师恩

岭南师范学院 2024-12-09 08:36

【编者按】

自1904年学校前身雷阳中学堂开设师范科,开启粤西地区师范教育先河,至今,学校已走过了120年的师范教育历程。120年来,她栉风沐雨、筚路蓝缕,数易其名、几迁其址,始终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始终坚持教育报国、兴学育人,立足师范、发展师范、做强师范。从初创时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新时代的跨越式提升,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代代岭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意志与力量。为更好总结办学经验,赓续优良传统,弘扬师道精神,续写时代新篇,成就新时代岭师人“强师范”的光荣梦想,凝心聚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学校开展了“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20周年主题征文‘我的岭师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大家踊跃投稿,分享与学校相偕行、共发展历程中的难忘岁月、感动温暖,书写对学校的感恩和祝福,抒发岭师人爱校兴校之情、荣校强校之志,汇聚新时代新征程中岭师人阔步前行的信念和力量。现将部分来稿以专题形式,分期予以选登。

【个人简介】

林彬,岭南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班学生,本科毕业后前往广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曾任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权益部干事、部长,助理班主任等职务,获校级一等奖学金,曾就职于佛山市教育局,目前在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办事处担任党政和人大办管理九级职员,负责新闻宣传、舆情处理、信息报送、意识形态等工作,获评2022、2023年度广州市白云区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并于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选派去白云区政府办公室调研信息科、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处跟班学习,期间编发《穗府信息》工作动态、专报、专送等刊物146期,获市领导批示共计60篇次。

恰逢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20周年,那些与母校有关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愈渐清晰。我的故事是一些平凡小事,但我还是想讲讲自己在岭师4年的学习、经历以及感悟。

虽然我从岭师毕业已有5年多,但仍清楚的记得2015年9月12日,那是我第一次走入岭南师范学院校园的日子,从那时起我与岭师的故事就此展开。

胸怀天下,学无止境

岭师的校训是“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我至今仍记得学校图书馆上写着的“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8个大字。它们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在岭师,还有以明德苑、新民苑、至善苑命名的宿舍区,我就住在新民苑b713宿舍,就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专业毕业之后能干什么,但我还是保持着莫问前程、无愧于心的良好心态,认真刻苦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争取成绩保持在本专业前列,也获得过校级一、二、三等奖学金。

除此之外,在学校师范教育的熏陶下,不知不觉的我也起了报考教师资格证的念头。要当教师首先要过的就是普通话关,普通话考试之前,我和舍友陈伟健在图书馆前一遍一遍地练习普通话,全力冲刺,力求“过关”。所幸最后是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都拿到了“二乙”的资格证书。“关关难过,关关过”,之后就是艰苦的教师资格证备考之路。因为所学的专业属于工科,我决定考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想着是数学学科,反正专业课也要学,干脆一起学习了。但事实上,我还是太过于“年轻”了,对“教师”这一职业想得还是太简单了,即便考的是数学,但是也需要记忆大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值得开心的是经过不断地理解、背诵和练习,最终也还是考过了。毕业后,我的舍友陈伟健“持证上岗”,成了广东云浮的一名中学教师,而我则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继续学习深造。‌‌

不断拓展,昂扬向上

开学伊始,我就想着加入社团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交和组织能力,经过多轮的面试成功加入了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权益部,大一是权益部干事,大二当了权益部部长,大三当助理班主任。现在想来,正是这些社团经历为我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正好和好友肖康上聊起曾经在学生会一起工作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光,我们都觉得十分充实、快乐。

学生会活动(拍摄于学校运动场)

学生会权益部(2019年拍摄于雷阳书院)

2017级信息工程学院新生助理班主任合照

特别是三下乡支教的那段记忆一直在头脑中回荡,越来越清晰……

每年暑假,组织“希望家园”社会实践队到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镇麻演小学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是岭师学生会的传统。2016年7月,我与好友肖康上、黄华冠等学生会成员跟随着师兄师姐们的脚步,来到麻演村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

“这是一群能把240块花成2400块的人。”我和黄华冠在“希望家园”社会实践队当后勤组掌勺“大厨”,240块一天的经费要管40张嘴,所以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既要保证量够又要确保不重样,我们从每一顿要煮多少米的慢慢摸索,到洗米、洗菜、劈柴、洗锅、炒菜等等,每一个过程都免不了要讨论一番再开干。同时在与当地的村民交谈中,了解到每天凌晨5点到7点左右在村口有个菜市场,这个菜市场距离我们最近,而且食材新鲜、价格实惠,于是我们决定每天凌晨5点队员们轮流去村口市场“抢菜”,准备好一天的食材,终于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后勤队员同时还兼顾着其他工作,虽然很累,但是每当开饭的时候每次听到其他队员给自己做的饭菜点赞的时候,总是很开心。后来大家都说,在三下乡活动结束之后,每个人都被养胖了好几斤。

后勤组(2016年7月拍摄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镇麻演小学)

“用教育推开世界的大门。”为了让麻演村的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宽视野,麻演村爱心基金会从到岭南师范学院挑选队伍,到支教活动开展中都提供了强大后援帮助。他们不是村里最早的一届大学生,却是最早把大学生队伍带到村里支教的人,他们相信教育的力量,能给当地的小孩带去希望,他们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直到现在,麻演小学已经连续开展了11届公益支教活动,正在逐渐改变着村里的教育现状。以下是麻演爱心基金会的采访心声。

采访(来源于麻演爱心基金会)

书法(2016年7月拍摄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镇麻演小学)

晨读(2016年7月拍摄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镇麻演小学)

“每次支教多一点,希望就多一点。”在我们结束三下乡活动的那天,许多学生都哭着问我们还会不会回来,甚至在我们的大巴开动之后,还有学生追着我们的大巴跑,他们那恋恋不舍的样子,我至今都记得。我觉得我们的支教非常有意义,对小孩子来说是个机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段成长经历。母校一直保持着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一优良传统,每到暑期,就有社会实践队奔赴教育相对落后的各个地方开展支教活动,给他们带去希望。我也想明白了,为什么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能够屹立不倒,或许正是有像三下乡支教活动这样的细水长流,才有现在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20周年的源远流长。

全力以赴,感恩母校

在岭师的4年时光,转瞬即逝。大三时,我选择了考研,而因为身处师范院校的缘故,我选择了跨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最终也如愿“上岸”。研究生毕业后我先后在佛山市教育局和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办事处任职,在工作中时刻谨记岭师“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非常感谢母校这个平台,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同时热烈祝贺母校申硕成功、师范教育120周年。

接下来,我也会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积极通过校友会平台关注母校,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之事,为岭师发展添砖加瓦。

毕业合影(2019年拍摄于学校图书馆)

end

策划|刘坤章

统筹|郭莉敏

文字|林彬

图片|林彬供图

编辑|黄绮雯

责编|赵宇清 李云蔚

复审|张少华

审发|郭莉敏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一起阅览“我的岭师故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