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推动深莞界河治理破题

作者 曾子航 2025-02-11 14:35

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深圳再出新招。

南方+记者从深圳市司法局获悉,《深圳市茅洲河流域协同保护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日前面向社会公布,征求各界意见。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深莞界河。它蜿蜒31.3公里后汇入珠江,最终流向伶仃洋。

区域协同立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立法形式。《若干规定》是深圳探索区域协同立法的第一次实践。

茅洲河作为深圳、东莞的跨界河流,水质状况和防洪标准直接影响着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质量。茅洲河流域协同立法对于深圳、东莞共同探索解决茅洲河流域治理与保护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若干规定》共有条款19条,聚焦沟通协商、联防联动、水生态保护、多元化监督等多个方面。

在沟通协商方面,《若干规定》要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意见征询、实现信息共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制定的法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涉及茅洲河流域治理与保护的,将征求东莞的意见。

在联防联动方面,《若干规定》在应急联动、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方面均作出明确。要求深圳、东莞定期组织开展茅洲河跨界河段联合巡查,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协同组织整改。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若干规定》要求加强水量调度协同、联合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跨界河段保洁和清淤协同、加强入河排放口整治。明确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加强对流域入河排放口的排查整治,对异常排放口开展溯源,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分类监督管理。

在多元化监督方面,《若干规定》在厘清政府职责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并实施人大监督。明确支持发展河湖保护志愿者组织,鼓励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活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参与流域保护科学研究活动。

南方+记者 曾子航

编辑 吕诗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