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全面提升全省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省教育厅举办了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评选出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创新教学应用案例。各地各校教师充分挖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优势,将平台优质资源转化为适合学生实际的本地化资源,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近期,“广东教育”“广东教育传媒”将对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展播,为教师充分利用国家平台开展备课授课、教研学习、教学管理等提供经验和灵感。
优秀案例展播① | 教师支招!如何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上开展项目式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如何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平台上的这些资源和功能让备课、授课、批改作业更方便!
心有榜样 行有力量——“身边的榜样: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一
案例背景
(一)国家平台赋能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作为教育部指导建设的国家级资源枢纽,汇聚德育、课程教学、美育、课后服务等十大版块的精品化资源,覆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需求,形成“教、学、评、研、管”一体化的教育生态。其专业性、体系性、公益性精准回应新时代教育难点:既破解了资源壁垒又支撑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极大提升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效度。
(二)构建班级数字化新生态
为解决学校场馆——荟贤馆中人物展览缺少吸引力,不利于师生学习榜样的问题,以“我们是榜样宣讲团”为主题,以“宣讲冼星海,推动学习身边榜样”为主要任务,基于五年级学生真实水平,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逻辑主线,分别设置了《构思蓝图:开启研学之旅》《寻迹探索:习得研学之技》《艺术创编:眼中的冼星海》《传承精神:宣讲我们的成果》四大任务,共5个课时。
本次跨学科学习主要融合了道德与法治、语文、艺术、信息技术四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学生为了完成“宣讲身边的榜样”这个核心任务,需要表演情景剧、制作视频和课件、朗诵诗歌、绘制图画、创建游戏等,每一个成果都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计划和开展探究、记录和理解信息、构建和共享学习成果,实现深度学习。
本案例深度践行国家平台“用资源赋能课堂革命”的建设理念,以班级学习空间为核心载体,通过深度激活平台班级空间功能链,打通“资源供给-教学实施-成果沉淀”全流程。平台提供标准化班级管理工具(作业发布、在线批阅、互动讨论等),配合十大版块中海量的精品资源,为基层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数字基座”,实现红色美育从“单向传授”到“师生共创”的范式转型。
二
应用介绍
应用时段:备课、授课
应用角色:教师、学生
应用场景: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活动
1. 项目实施前
(1)教师备课精准化:在国家平台的海量资源中,从德育、课程教学、教师研修、工作室等模块中甄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史料、人工智能及应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对标本项目的实施目标,确定实施内容及形式。
(2)班级空间筑基:在平台上创建本项目专属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班级学习空间,一方面设置“史料库”“创作坊”“展演厅”子模块,上传平台原生资源;另一方面,开通家长协同权限,构建“教师导学-学生创作-家长参评”三元空间。
2. 课时实施与平台深度耦合
(1)第一课时:沉浸式资源学习
课堂上学生通过平板端进入班级学习空间对比学习“延安革命纪念馆”“冼星海故居数字馆”等3个主题展馆的布展逻辑以及布展形式。
课后在班级空间“史料库”提交自主搜集的冼星海相关文献、音视频,帮助学生实现课后信息沟通与与数据交换重组。
(2)第二课时:微课驱动的能力建构
课堂上学生浏览空间内同伴上传资源,根据小组选题(情景剧/课件制作/海报宣传/导游讲解/游戏互动/诗歌朗诵),从平台“微课中心”选取对应技能课程。课后各小组成果“半成品”上传至空间“创作坊”,触发跨组协作,灵活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掌握技能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3)第三课时:云端协作的知识生产
在班级空间开展“互动研讨”,学生将冼星海手稿、学生绘制的乐器草图、各类延安窑洞等素材上存、阅览及讨论活动,完善各小组成果。
(4)第四、五课时:数据赋能的展评方式
一方面对照宣讲评价标准,在班级空间通过“1+1”式点评和“世界咖啡”式评鉴,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提升开放包容、合作互助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寻找优化迭代方式,推动创意实践,提升艺术表现力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小组创编成果评鉴会六大奖项评价标准图
六个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现场
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善小组宣讲成果
创编成果评鉴中各小组各指标得分折线图
校园宣讲后面向观众的调查问卷
三
创新点分析
1.国家平台赋能跨学科深度整合
资源共享无边界:依托平台汇聚的各类海量资源,将冼星海手稿、高清乐谱、历史影像等稀缺素材直接引入课堂,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学科能力深贯通:以“宣讲冼星海”任务为纽带,融合道德与法治(榜样精神)、语文(诗歌创作与史料分析)、艺术(情景剧与绘画)、信息技术(AI生成与课件制作)四大学科,学生需综合运用多领域知识完成创编任务,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做中学”的深度整合。
2.“教-学-评”全流程数字化重构
备课精准化:教师通过平台“德育”“教师研修”模块快速筛选适配资源,结合AI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精准定位学生兴趣点,设计分层任务。
教学场景革新:通过平台构建“沉浸式数字展馆学习→微课技能赋能→云端协作创作→AI数据展评”四阶模式。
评价智能化:利用平台数据生成“小组成果评价折线图”“观众问卷热力图”,结合AI对小组宣讲成果的分析,实现“过程可追踪、结果可量化”的精准评价。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案例作者:林雪莲、蔡玉燕、王雪琳(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荟贤小学)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