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粤曲唱出岭南人的浓浓乡音,近年来,随着永庆坊的火爆“出圈”,更多年轻人也了解并热爱了粤剧粤曲文化,将之与时尚元素、流行音乐有机结合。
荔湾区是粤剧粤曲文化发源和传承的核心区,也是海外粤剧粤曲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保护粤剧粤曲(荔湾)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遗产和城市经济发展和谐互动,是荔湾区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强劲引擎,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审议通过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下称《规划》),划分三大保护空间,明确四大重点区域,并提出:到2030年努力建成“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
划定三个文化生态保护空间
根据荔湾区内传统文化资源的存续状况,及整体保护的目标要求,《规划》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分为: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物及与非遗相关的实物、民俗活动、文化场所等五个方面。同时,根据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状况及生态特点,《规划》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空间划分为:传统核心区、现代展示区和传承发展区三个区域。
传统核心区拥有较为完整、典型的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体系,范围为原西关地区,即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含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的区域,约5.36平方公里。
传统核心区将积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着力开展琼花会馆、吉庆公所、八和会馆、名伶故居、古戏台等重要的粤剧粤曲场馆遗址、遗迹的修复重建和活化利用,推动以八和会馆、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公共文化阵地为核心的粤剧粤曲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建设,多渠道挖掘非遗各方面优秀人才,通过传承人队伍的壮大实现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展示区则根据荔湾区粤剧粤曲文化分布和传播特点,设置在白鹅潭商务区,规划范围北至大坦沙,西至荔湾区界与花地河,东至珠江,南至三枝香水道,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范围6平方公里。
现代展示区将着力发挥荔湾粤剧粤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推动粤剧粤曲文化与文创、旅游等相关产业积极融合,加快粤剧粤曲文化产业升级,充分发挥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文化地标作用,做好粤剧粤曲文化保护和传播。
传承发展区共约23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区域:其一是北至荔湾边界,南至珠江、中山七路、中山八路、除去陈家祠,西至珠江边,东至荔湾边界的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二是北至花地河,南至荔湾边界珠江边,西至海龙路,东至花地河的区域,面积约17平方公里。传承发展区将完善传承体系,扩大粤剧粤曲文化社会影响,推动粤剧粤曲文化保护与荔湾人民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相结合,实施生活化保护。
力争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规划》按照近期(2021—2025)、远期(2026—2030)两个时间阶段,分别确定了目标和具体工作。在近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全面启动“三个一”工程,包括培养一支传承有序、管理专业的传承和管理队伍,建设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展示体系,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非遗园区。
远期规划目标为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开展数字化保护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深化学术研究工程。在近期、远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将以非遗综合展示场馆体系工程、非遗资源数字化工程、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粤港澳非遗园工程、文化交流平台工程、非遗创新利用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确保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早日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同时,荔湾区全方位谋划生态区的保护策略、保护方式和保障措施,旨在更好形成区域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保护策略上,《规划》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分类、分级保护措施。
在保护方式方面,《规划》提出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分类保护、数字化保护四种保护方式,以及包括加强资源调查和档案管理、完善非遗名录制度、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注重人文和自然环境整体性保护等方式在内的九项保护措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荔湾区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区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考核目标,在体制、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确保生态保护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个“10”夯实生态保护区发展阵地
荔湾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7名,各级各类非遗传承平台46个,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近年来,荔湾区紧抓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了非遗档案,建立起数字平台。
充分梳理区域内粤剧粤曲非遗资源,荔湾系统编制成《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并遴选了10家重要单位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合作单位,10个展演平台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基地,10所特色中小学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青少年推广基地,全面夯实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阵地。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荔湾区系统整合零散非遗活动,集中力量打造区域重要文化品牌:通过“粤韵嘉年华”“粤韵同声”“穗港澳粤剧日”“华光祖师诞巡游庆典”等民俗、演出活动不断提振粤剧粤曲艺术的知名度,扩大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的影响力半径。
自2019年成功创建广东省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荔湾创新打造文化平台,推动粤剧粤曲文化出新出彩。粤剧艺术博物馆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展示平台之一。为保存粤剧发展史料物证,该馆征集藏品五千余件;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搭建藏品数字资源库和虚拟漫游导赏平台;举办“粤剧嘉年华”“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以活动推动粤剧粤曲传承矩阵发展。近年来,荔湾不断探索开展“粤韵悠扬——粤剧粤曲私伙局大赛”“粤艺大讲堂”“微粤曲大赛”等文化活动,打造粤剧粤曲系列文化品牌,不但促进了粤剧粤曲精品佳作推陈出新,也使得荔湾形成了面向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多维度粤剧粤曲文化传承传播体系。
为使区域内粤剧粤曲文化发展形成合力,荔湾鼓励并调动广州文化公园、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大戏台、区文化馆、区粤剧曲艺协会、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銮舆堂、街道文化站、粤剧粤曲特色中小学传播基地和数十家私伙局等各传播渠道的积极性,不断营造良好的粤剧粤曲文化发展氛围。
南方+记者 郎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