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人才“朋友圈”,汕头“人才周”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南方日报 南方+  2024-11-07 09:00

11月7日,第三届汕头人才周即将落下帷幕。与前两届汕头人才周活动相比,本届人才周活动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安排了25场子活动。不仅重磅邀请到多位院士,还有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4所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成员、海归人才莅汕出席活动。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汕头实践,关键在吸引来人、留得住人,并且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何快速地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感受特区汕头这座城市的脉搏?“人才周”便是绝佳的平台。

自2022年起,汕头市委、市政府将每年11月1日至7日设定为“汕头人才周”,这正是汕头着力做好引才育才聚才留才文章,让人才与城市的实现双向奔赴,推动汕头成为天下英才的逐梦之城、圆梦之地的具体举措。

激活人才资源“一池春水”

近年来,汕头在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上主动作为,在完善人才工作服务保障机制上积极探索,努力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目前汕头全市拥有市级高层次人才195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8万人、技能人才65.8万人。

可以说,如今的鮀城大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已然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土、群英荟萃之地。

当前,汕头立足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急需大批人才助力。

“汕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欢迎人才、渴求人才、吸引人才,更能成就人才!”在第三届汕头人才周开幕式上,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当前的汕头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更快捷、更顺畅。汕头将致力于产才融合,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的沃土。

本届人才周期间,除了开幕式,还举办了25场精彩子活动。活动涵盖了南澳科学会议“潮汕地区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学研范式研究”暨第二届潮籍科学家交叉学科论坛、新质生产力赋能精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研讨会、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汕头企业对接活动等,内容丰富,涉及行业前沿技术研讨、学术论坛,以及中高端人才招聘、人才与企业对接、非遗文艺人才系列活动、专家人才讲堂等。

第三届汕头人才周开幕现场。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第三届汕头人才周开幕现场。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一周时间内,汕头各单位集中开展人才引进、培养、产才融合等系列活动,充分激活汕头人才资源的“一池春水”。

“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汕头这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开放创新热情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决心拥抱新时代发展浪潮,推动科技兴业、人才强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陈小明在致辞中表示,在汕头的高度重视下,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立足汕头,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打造人才蓄水池,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产业技术,带动了青年骨干队伍的快速成长,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双城联动擦亮“金字招牌”

作为2024年第三届汕头人才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3日上午,汕头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在京举办“智汇首都·才聚鮀城”招才引智推介大会,推介汕头人才环境和人才政策,发挥在京潮籍高层次人才集聚优势,以双城联动、同频共振的方式,进一步擦亮“汕头人才周”金字招牌,扩大汕头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也是人才周系列活动首次在北京开设专场。潮籍老领导、潮籍院士专家、潮籍在京社团代表及在京潮籍学生近百人参加。

潮籍英才身在异乡,心系桑梓,关注家乡,助力发展。活动现场,主办方播放汕头城市宣传片,并邀请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作主题分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杨煦生教授作潮汕文化主题讲座。市驻京办联合人才工作(北京)联络站与中国科学院博士后联谊会、北京潮籍博士团、北京潮商会、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非常期待借助汕头驻京办这样的平台,把家乡和潮籍博士团做一个很好的对接,实现我们博士团反哺家乡,助力汕头发展。”北京潮籍博士团轮值召集人、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柯登峰如是表示。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当前,汕头正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在活动现场,汕头市人社部门推介汕头市招才引智环境及相关政策。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澄海区玩具协会代表也为大家介绍纺织服装和玩具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汕头市澄海区玩具协会会长黄逸贤在推介会上发出邀请,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和人工智能人才,参与到玩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来。

汕头人才周期间举行招聘会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 受访者供图

汕头人才周期间举行招聘会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  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汕头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于2017年设立汕头市人才工作(北京)联络站。一直以来,该办事处围绕汕头人才工作落实好招才引智工作。本届人才周该办事处积极支持参与,通过搭建平台,对接资源,进一步发挥首都人才高地优势,助力更多潮籍乡贤反哺家乡。

参加活动的外交学院汕头籍学生蔡艾乐表示,本次活动搭建起一座联结北京高端人才和汕头产业需求的桥梁,也为在外学子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汕头人才环境和政策的窗口。他们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集才汇智构建引才“强磁场”

南澳科学会议传出“北有香山会议、南有南澳会议”的学术圈佳话;“潮医智库”“潮师智库”先后成立,邀请国内168名潮籍医学专家和112名潮籍教育专家入库,为汕头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把脉支招……除了主会场的活动,分会场的活动同样精彩。

11月4日下午,“集才汇智共话发展”汕头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及创新人才座谈会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举行,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为加快建设汕头科学城汇聚智慧和力量。

会上,举行有关科研机构进驻汕头科学城签约仪式,有关金融机构和科研服务机构进行业务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各类“科技服务”与“科技需求”有效对接。

座谈交流中,与会代表围绕加快建设汕头科学城,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广东永裕光电有限公司是从大湾区转移到汕头科学城的企业,对于高尖端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也得到了高新区的大力支持,科研人员从年初刚投产时的18人增长到现如今的33人。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未来将继续坚持创新理念,着重于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产品工艺装备的持续研发。”广东永裕光电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许奕丹表示,未来该公司将继续努力引进高尖端的人才,着重于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产品工艺装备的持续研发,为与公司发展契合的人才搭建大显身手的空间平台,努力实现企业和人才发展共赢。

今年9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大湾区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合建的“广以-中集海工碳中和与清洁能源联合实验室”揭牌启动,并作为科研平台代表正式入驻汕头科学城。实验室围绕《船用膜法碳捕集装置及膜技术研发》项目建立,研究适用于船舶碳捕集的膜法碳捕集工艺流程、膜组件及特种装备,目前已有2项专利获得授权。

“我们一直聚焦于国家双碳领域,开展碳捕集、氢能、可再生能源方向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于气体分离、废水处理、污染物控制等领域,这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是国际上第一次将膜技术应用在船舶领域,从而开发出的烟气碳捕集系统,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实现产业化,未来可以拓展到化工、石化、水泥、冶金等行业。”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工系教授何雪忠表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将继续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作战,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社会效应和效益,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汕头科学城贡献科研力量。

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各类活动的深入开展,汕头将迎来一个人才汇聚的黄金时期,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不竭动力。在这个历史与现代交融、新旧交替的时空中,汕头的未来无疑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希望。

“家里人都跟我一起来到汕头了,都成为了‘新汕头人’,希望在各自岗位上扎实工作,为汕头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博士王珂的感受,正是纷至沓来的高层次人才的心里话。

南方+记者 郑淼鑫 谢嘉龙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吴夏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