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通话膨胀”,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

南方评论 2025-01-02 21:43

文 | 陆 夷

“笑到头掉了笑不活了”“啊啊啊啊啊啊我真的会谢”“绝了,我人没了”……近来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夸张化、情绪化、戏剧化表达,被网友戏称为“通话膨胀”并且热议不断。

从各种表情包走红,到网络缩略语被批,再到热梗烂梗层出不穷,网络语言一向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作为网络热梗的“通话膨胀”,离不开两年前一则主题为《论当今的通话膨胀》的网络视频。视频中,博主借用鲁迅和李大钊卡通形象,吐槽了当今互联网语言表达过程中,表达的“面值”越来越大、但表达本身却越来越匮乏的现状。其背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不匹配的问题,情绪阈值不断拉高的问题,令很多网友陷入思考。

“通话膨胀”是不是一个真命题?恐怕有些道理。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短视频用户占到了95.5%。当人们的交流交往重心从线下向线上迁移,必然会让网络语言的一些特征更加凸显,例如表达更快、更直接、更丰富,其使用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传递交流信息,而且还有社交功能、娱乐功能,因此必定更加求新求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臃肿”“膨胀”不难理解。但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的爆炸式增长,泥沙俱下、过度夸张的网络话语,也会无形之中对书面语言、规范表达形成“挤出效应”,造成了“文字失语”的流行。

对“通话膨胀”“耿耿于怀”,一方面体现出广大网友在互联网裹挟之中的理性思考和自我审视,试图深入了解网络时代语言的变异,多一些自我掌控和表达提升;另一方面也试图透过语言的变化,反过来观察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以更好地认清当下、跟上这个快速向前的时代。当然,很多人的担忧集中在“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以及对青少年的长远影响。在这方面,必须看到,针对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出手持续整顿。而对于一些不涉及底线问题,无伤大雅的表达,应该给予一定包容和尊重,毕竟形成良好网络舆论氛围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表达。

从更深层次来看,对“通话膨胀”的关注,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有关。几千年来,我们崇尚的是“敬惜字纸”“惜字如金”,主张的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行文力求开门见山、不多一字不少一字,课本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经典句子更是深入人心。从“惜字如金”到“通话膨胀”,折射出话语之变、观念之变,更是时代之变、社会之变。但正如网友所说,不能“一棒子打死”,“膨胀”展现出的恰恰是网络社会思想活跃、富有创意、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一面,仅用规范化、标准化的语言恐怕不足以展现出网友们“有趣的灵魂”。

当然,面对语言贫乏、表达能力弱化日益普遍化,个体并非毫无选择,对于深度、优美表达的追求和向往也并不会因此消失殆尽。时代洪流之中,多一份对“通话膨胀”的警惕,多一份真诚和理性,尽量抽出时间来阅读和思考,多讲短话、实话、新话,都是拒绝随波逐流的姿态。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