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症监护室(ICU)紧张的氛围里,李敏语速快、脚步快,穿梭于病床与设备之间,快速响应着监护仪的报警和患者的需求。这是ICU高强度工作刻入的节奏,也是她带领团队努力改变ICU冰冷印象的日常:通过智能系统提升安全与效率,融入中医特色技术与人文关怀,为危重患者点燃温暖的心灯。
李敏是东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20年急危重症护理生涯中,她曾在急诊科构筑医院急危患者救护的第一道防线,如今在ICU,她坚守着危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党龄16年的她,用智慧与温暖,诠释着一名“生命守门人”的使命与担当。
智慧与温暖:ICU的革新之路
机器的报警声、病人的呻吟声、抢救的紧张氛围……在许多患者眼中,ICU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
李敏对此深有感触:“很多ICU病人在住院期间会产生恐惧心理,觉得这里环境阴森恐怖。尤其对于清醒的重症患者,这种恐惧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对出院后的生活造成心理阴影。”
如何打破这种冰冷压抑的刻板印象,让ICU变得不那么恐怖?这成为2023年3月该院启动智慧医院建设和重症医学科改造时,李敏和团队思考的核心起点,重症智慧温暖病房建设应运而生。
智慧化是重要手段。李敏介绍,建设分智慧化和温暖化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智慧系统引入娱乐功能,如电视和游戏帮助清醒的病人转移注意力,康复训练视频辅助早起锻炼;硬件配套也进行升级,房间配色柔和,床单位舒适,病房号都改用中草药名,如厚朴房、紫荆房……这些细节削弱了患者的恐惧感,也让病人和家属感到温暖。
“减少患者恐惧不仅是心理关怀,从医学角度看,不良情绪和环境压力是诱发ICU谵妄(发生率高达70%)的重要因素,智慧系统的预警功能有助于降低此类风险。”李敏介绍,中医特色也融入日常护理,如为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或注射、中药热奄包等,为焦虑失眠患者进行耳穴压豆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治疗手段。
智慧与温暖也服务于医护人员。系统自动化护理记录等功能,显著减少了护士的文书工作时间。安全层面,危急值提醒、导管过期预警等风险提示功能,为医护决策提供有力辅助。
坚守与救赎:护士长的初心
在李敏眼中,ICU的特殊性,在于它常是生命的终点站。“其他科室收获鲜花,我们面对绝望。”她说。
在痛苦与绝望面前,医护人员的心也被紧紧拉扯。作为护士长、作为同事口中的敏姐,她最深的感触是:有时候很累,但无法舍弃,要为生命负责,要为团队尽责。
2023年,科室提出“卓越照护,与爱同行”的口号。在重症智慧温暖病房中塑造这种文化,被李敏视为建设中最大的挑战。
“身体的累是最简单最容易解决的,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是最难的。”项目初期曾有人质疑:ICU患者大多昏迷,是否有必要投入于此?李敏的回答坚定而清晰:“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的是最脆弱的人群,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需要被悉心呵护。”
温暖的深耕首先播种在照护人员身上。“我们科室很多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ICU里每天擦大便、搞小便,还会遭到意识模糊病人的谩骂,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情绪崩溃。”李敏说。
李敏的解决之道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通过持续内训,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我们的共产党员队伍从自身做起,不论是抢救病人,还是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都冲在最前面。”
从“看好病人不出事”到关注病人的内心,重症智慧温暖病房得到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认可,也让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收获幸福感、归属感。而病人的治愈与年轻护士的成长,都成为李敏的骄傲和动力。
今年,一个20岁年轻人因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送进ICU,在第一时间上了ECMO后,发生多次心室电风暴,省专家都表示机会渺茫。“太年轻、太可惜了!我们不想放弃。在日夜守护中,我们终于将他从鬼门关拉回,如今恢复得很好,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李敏说:“ECMO成功率为46%,意味着我们团队为几十位患者抢占了生机,避免了数十个家庭的破碎。”
这份“无法舍弃”的坚守,在李敏眼中是共产党员的本色,也是医护人员的初心。“在这里,疲惫与沮丧常伴,但我始终无法舍弃。即便是无能为力,也要倾尽全力守护生命的最后一程。”
ICU已经成为李敏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她在拯救生命中成长,感慨一切困难在生命面前都显得渺小,与重症护理互相成就、互相救赎。
撰文:郑家琪 吴擒虎
摄影:邓浩 刘冠希
剪辑:刘冠希
设计:钟雨晴
统筹:吴擒虎
策划:靳延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