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处 乡村换新颜|英德聚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作者 陈咏怀 2025-07-01 20:25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各地都在紧锣密鼓落实县域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风貌提升、改革创新举措、社会力量参与五大行动,积极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英德作为广东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有24个镇(街)、300个村(社区),如何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日前,中共英德市委组织部、英德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发出《凝聚力量 共谱“百千万工程”新篇——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倡议书》,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发动群众、汇聚民智,同心协力助力“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英德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力争在全省当表率、作示范。

近年来,英德通过“头雁”引领兴产业、多方共建美乡村、党群连心强治理,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注入了强劲动能。

引育优秀“头雁”

点燃产业发展“强引擎”

河头村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河头村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走进九龙镇河头村,连片桑芽绿,山秀花诱人。依山傍水间,当地民宿游客流连,涌动着农文旅产业的勃勃生机。

2021年,许德生积极响应家乡号召,返乡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并通过盘活资源、引进资金、建强产业、打造品牌,大力发展桑芽菜、楮香菜、民宿等农文旅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打开“致富门”,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3年11月,河头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

乡村要发展,关键看“头雁”。英德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将选优育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各村(社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

“头雁”从哪里来?当然不能“坐着等”,而是要“上门寻”。英德压实镇(街)党(工)委抓头雁队伍主体责任,推动镇(街)党(工)委主动出击,开展“敲门行动”、异地拜访,重点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中物色“领头雁”。如今,这三类人才担任党组织书记的比例已超过87%,队伍活力显著提升。

英德还将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作为“头雁”培训核心,围绕推动“百千万工程”、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主题,全覆盖轮训、专项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员会主任,构建“小班培训+实地教学+异地交流”立体培训培养模式,推动“头雁”运用基层党组织“十个思考”工作方法,深入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近两年来,共开展了此类培训9期。同时,推动“头雁”列席镇(街)党(工)委(扩大)会议、分批上台谈思路等,一大批产业项目谋划能力强的“头雁”在乡村产业发展道路上发挥了引领作用。2024年,英德指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长、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三类人才到清远市打擂比选,37人入选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入选人数居清远市各县(市、区)首位。

走进横石塘镇龙华村,笔直平坦的沥青路、花团锦簇的乡村振兴公园、层层叠叠的葡萄架子、富含乡土气息的农家乐、各具特色的民宿等景象映入眼帘……近年来,龙华村在“头雁”刘子科等人的推动下,坚持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带动、党员群众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乡村运营,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龙华村的探索是英德以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英德通过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引导基层党组织成立强村公司、出台“四给”举措(给思想引导、给工作指导、给经济待遇、给发展空间)发挥村民小组长作用推动农村土地整合整治等方式,有效激活产业发展“红色引擎”,引领乡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百万元的村有10个,发挥村民小组长作用整合整治能实现规模化产业经济的土地2.14万亩。

在推动壮大村集体经济过程中,英德还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建立健全产业链党委运作、链上党组织联动、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推动种植链、加工链、销售链、增值链深度融合。现已成立英德红茶产业链党委1个,连江口红薯、浛洸菜干等4个镇级产业链党委,链上党组织51个,链上党员373名,累计带动上下游近13家企业、22个村(社区)参与,覆盖总产值超百亿元。

党建红引领乡村绿

新植苗木39.6万株

德高信T3茶园。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德高信T3茶园。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产业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的“美丽经济”同向而行。

漫步在黄花镇三山村,一条条蜿蜒的村道两旁,身着“绿裙”的树木亭亭玉立,远可观峰林连绵,近可闻兰草芳香,醉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和美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村地处英西峰林核心区域,引进德高信茶园打造了3000余亩的有机茶园,依托旅游资源禀赋,吸引企业投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山村党总支书记李群娣介绍,该村将乡村绿化工作与“百千万工程”协同推进,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20公里的三山村漫旅游绿化美化示范带,路段化、片区化打造“黄金大道、紫花村道、碧桃乐园”,吸引旅游开发、精品民宿等企业进驻,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2024年,三山村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真正做到将“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英德将乡村绿化作为提升城乡风貌、增进民生福祉的破题之举,党旗所指,绿意盎然。

今年以来,英德创新设置“绿化日”“绿化周”“绿化月”,24个镇(街)和15个市直单位牵头,300个机关党支部下沉结对,118名技术骨干送教下乡……三个月集中行动,发动4.7万人次党员群众参与植树1600余场。今年上半年共新植苗木39.6万株,让乡村房前屋后、“四旁”“五边”焕发新颜。同时,结合镇域风光,重点打造G240银英公路黎溪至大站段70公里精品绿化线路,种植苗木1.18万株。依托英西峰林等旅游资源,成片建设风貌示范带和绿美生态示范片区,种植紫玉兰、紫花风铃木、碧桃等观赏乔木,串联特产、民俗等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此外,英德构建“规划指引+技能培训+督查管护”乡村绿化全链条工作机制,先后发布5期乡村绿化工作提示,组建市级技术服务尖兵深入24个镇(街)和50个“百千万工程”典型创建村,手把手教栽植、面对面授管护,确保“种一片、活一片、美一片”。绿起来更要护得住,英德还建立了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护体系,将党员志愿者、护林员、保洁员及热心村民编入网格员队伍,充分发动全民参与到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中。同时,推动全市乡村绿化投入资金突破2400万元,其中社会力量贡献近一半。

党群连心夜谈

奏响乡村治理“和谐曲”

“四点半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积极答题。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四点半课堂”上,小朋友们正在积极答题。英德市委组织部供图

党群同心,得益于越来越实在和贴心的党群服务。

每天下午四点半一到,在英城街道城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安居社区儿童服务站,“四点半课堂”热闹不已,几十名小学生在这里分组参加学习辅导、手工制作、书法教学等活动。“课后托管服务帮我们解决了孩子放学没人照顾的问题,免除了工薪家庭的后顾之忧。”家长叶先友为社区的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四点半课堂”是该街道综合党群服务中心向社区居民提供的众多服务项目之一。英城街道坚持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治理的主阵地,努力打造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党群服务中心,并以此为纽带大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英德创新机制、建强阵地,延伸触角,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民心聚在党旗下。

一方面,全面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将全覆盖建立的30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集服务、活动、邻里交流于一体的“红色家园”。2025年6月以来,英德市望埠镇、英红镇、石牯塘镇探索实施镇级党群服务中心周末开放办公,方便服务办事群众,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变作风,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深入开展 “英州夜谈”活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广场、企业或群众家中,通过集中座谈、定点访谈、预约面谈、入户恳谈等形式,与群众拉家常、议村事。“英州夜谈”聚焦“百千万工程”等中心工作,“零距离”倾听心声,“面对面”收集民意,推动群众从“有事投诉”转向“主动献策”。

闷热教室迎来清凉风扇,斑驳墙面重焕洁白,破旧门窗换上新装……近日,青塘镇建新小学在一场暖心行动中实现“华丽变身”。青塘镇通过“英州夜谈”暨“百名干部进千家访万民”活动,成功牵线乡村能人赖小青携手广东狮子会龙珠服务团队和广州奥柏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筹集善款约5万元,全面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将村民期盼化作现实。

建新小学的转变是英德坚持党建引领,开展“英州夜谈”活动的成效缩影。今年以来,英德在全市范围内铺开“英州夜谈”工作,引导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走出机关、下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急难愁盼”诉求,从源头上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满意度,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英德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夜谈1254场,5544人次党员干部参与,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306条,解决难题401个,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今年4月,英德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委统战部制定印发《全领域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十六条举措》,未来,将通过发挥组织优势、激发干部动能、释放人才活力、凝聚社会力量,进一步形成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英组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