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模式!“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动工

作者 赫鹏翀 2025-07-11 20:25

养殖海工装备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7月11日,阳西县人民政府联合广东华电福新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举办“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开工建造启动活动。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阳西在探索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将推动深远海养殖迈入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为阳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了解,“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由中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承建。该平台采用钢质半潜桁架式结构,配备四角锚泊定位系统,由一个6万立方水体的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构成,可抵御17级以上台风。不同于传统塑胶渔排,“阳西一号”吃水更深,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的缺点,可将现有近海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达到科技含量、生产效率双提升,对阳江市海上风电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搭载自动投喂、捕捞设施,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设施,并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海水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养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同时结合运维需求,满足运维和养殖工作人员居住,打造深远海海洋牧场产业模式,实现了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从无到有的重要转变。

广东华电福新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纪云松在致辞中介绍,“阳西一号”平台及配套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总投资近2亿元,平台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预计明年1月投入运营。平台可实现智能化渔业养殖,打造深远海海洋牧场产业模式,对地方海洋渔业产业融合、资源养护、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睿刚在致辞中表示,作为项目的承建单位,将全力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协调各方资源,将“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打造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引领行业发展的示范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工程。

县领导冯庆华在致辞中表示,阳西县委、县政府将始终当好“服务员”“护航员”,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最实举措,全力支持项目建设,着力破解施工难题,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阳江市委副书记雷玉春,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共同为项目推杆启动。

相关阅读

阳西“向海要粮”有了新“利器”

阳西有延绵174.37公里的海岸线和5668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渔业总产量和海水鱼苗产量均居全省县级第一,向海图强大有可为。

近年来,阳西抢抓国家和省、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围绕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海上新广东”的部署要求,大力培育海洋产业,向大海要食物、要能源,建设全国最大县域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阳江区域直面太平洋,海域风高浪急,我们群策群力、精心设计,让平台具备抵御十七级超强台风的能力,开创了全国最好的一个深远海养殖平台。”纪云松表示,这种深海养殖平台加重力式网箱养殖模式在珠海、福建等地已有成功的尝试。“阳西一号”平台有6万立方水体,加上配套的30个重力式网箱,每年养鱼的采集量可以达到400万斤。

“我们围绕‘打造海上的综合基地,辐射带动传统养殖网箱,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目标,将项目与传统的产业、渔业、种业深度结合。”作为项目的设计方之一,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介绍说,项目设计将海上风电、海洋渔业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海上风电加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延伸,在全国具有示范推广的意义。

作为项目承办方,中水电四局(阳江)海工装备有限公司是阳江市首批引进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自2018年落户以来始终助力阳江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品牌建设。企业的副总经理张浩然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逐步开始进行下料、过程中的分段制作,同步进行船体内部一些机械设备、舾装结构的预制采购工作,预计在三个月后在船台进行搭载合拢,初步计划在2026年1月底完成设备平台的投放工作。”

“项目的动工,对我们阳西海洋生态修复、渔业发展、旅游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阳西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的一项新举措。”阳西县海洋发展局局长陈亮表示,“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采用的建设模式,为阳西县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阳西将全力以赴支持配合项目方各项工作,推动项目早日建成见效。

南方+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伍雅琪

编辑 彭正子 羊建溶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