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全球首个废塑料高值化利用产业项目在粤试产成功

南方+  2025-07-11 11:47
00:19

全球首个废塑料高值化利用产业项目在粤试产成功

废塑料“变废为宝”迎来成为现实的一天!7月11日上午,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在首次投料运行72小时后宣布试产成功,所有工艺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志着全球首创连续化、规模化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成功通过工业化验证,也意味着历史上首次全面打通废塑料高值化、无害化利用的产业化路径。

塑料是当今社会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显示,1950年至2017年,全球共生产了92亿吨塑料,约有70亿吨成为塑料垃圾,其中一半被填埋或焚烧,仅有10%得到回收利用。

废塑料回收利用难,主要由于塑料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导致难以对生活和工业垃圾中的废塑料进行精细分拣和有效利用,而对混合废塑料的回收处理,当前主流工艺均存在显著的技术瓶颈,导致产品收率大多不足50%。

此次项目因自主研发采用了全量废塑料分选技术、连续恒温差压输送进料系统、温度梯度逆流流化床反应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从而攻克了分选难、氯化氢易腐蚀等制约混合废塑料回收的行业难题,不仅能将不同材质的低值废塑料统一制备为高值化工原料,且产品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至少40%,使之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当于重新定义了废塑料的资源属性。”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化工教指委委员杨朝合认为,项目成功投产证明我国已具备大规模、高效益工业化处理废塑料的能力。

若广泛应用该项目采用的革命性技术,将有效缓解制约我国发展的白色污染与原油短缺的困局。当前全国每年产生约6000万吨废塑料,据测算,若采用该技术工艺对其中5000万吨加以回收处理,相较传统通过原油制备化工原料,能减少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可替代1亿吨原油,约占我国年均原油进口量的20%,能有效缓解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化工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一般要3年左右,但我们仅用了一年。”试产成功后,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功如是惊叹“广东速度”。

“三年工程一年干成”的背后,是广东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政务服务:在立项环节,省市区有关部门针对项目首创性特点,将其列为示范性项目,确保落地后可快速启动;在施工建设中,揭阳专门成立指挥部一周一调度,累计压缩审批时限200多个工作日,帮助企业争取资金7.4亿元;试产前,省有关单位抽调多领域专家组建帮扶工作专班,入驻厂区帮助优化工艺流程、完善安全保障。

这一颠覆性技术项目的落地,也将助力广东加快向循环经济的产业高地迈进。

张新功透露,项目试投产后将同步推进300万吨/年规模的中远期布局,立志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废塑料绿色循环产业基地。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投产后,一方面能吸引包括裂解气分离、再生塑料加工等在内的产业链下游企业进驻园区,实现集群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废塑料—再生原料—再生制品”的闭环体系,将示范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布局循环经济产业。

文字:南方+记者 陈嵘伟 林捷勇 骆骁骅 唐楚生

摄影/摄像:林捷勇 陈憧炜 程羽

剪辑:南方+记者 张梓望

海报:佘夕彤 古嘉莹

编辑 胡冰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