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教育蝶变:欠发达地区教育优质均衡的突围路径

广东教育传媒 2025-07-10 16:20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云浮长期受困于教育基础薄弱的发展窘境——优质生源持续外流、人才虹吸效应减弱、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面对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命题,云浮先后提出了“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抓教育就要抓质量”等思路举措,坚持高位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政府教育履职评价连续两年保持全域“良好”评级。这场教育蝶变,不仅实现了办学条件的跨越式提升,更推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成系统性重构。

打破“孤岛效应”,激发高中发展动能

近年来,县域普通高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短缺与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下降与流失等,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

在云浮,有四所建校已百年的县域高中——云浮中学、罗定中学、西江中学、新兴一中,加上市直属的邓发纪念中学,这五所学校形成了云浮基础教育的“龙头”高中。

2022年起,云浮突破性地将这五所高中纳入市级统筹管理。新的管理体制的变化主要是,出台了领导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办法、办学质量评价奖励办法等配套方案,实现了市级对四所县中的统一管理。

去行政化改革是这场变革的关键切口。取消学校领导班子行政级别后,邓发纪念中学很快就补齐了空缺许久的副校长岗位,其中既有跨县域流动的教育管理者,也有本校破格提拔的教学骨干。

肖柱光原是罗定中学副校长,经过市级遴选,2023年8月来到邓发纪念中学担任教学副校长,从县域高中“跨步”到市属高中。杜明坚原为邓发纪念中学年级副级长,2024年6月通过市级考核,“破格”成为学校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到达新岗位后,杜明坚很快就忙起来了,到佛山一中、佛山二中等学校学习后,他牵头起草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职工职称、岗位等级晋升综合考核评分方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有效激活了学校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云浮已经从全市遴选了8名教育管理人才,充实到这5所高中。这种突破传统职级体系的用人机制,使教育管理回归专业本质。市级层面建立的人才储备库,实现了教育管理人才的全市“一盘棋”配置。

邓发纪念中学党委书记江山表示:“去行政化的尝试,打破了级别的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人才的流动。”

这场变革的核心逻辑在于构建“双向激励”动力机制。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5个维度量化为可操作的42项指标,形成“以评促建”的持续改进机制。

邓发纪念中学提出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建设书香校园,推动提升教学质量、彰显学校特色、激发教师活力、挖掘学生潜能的办学思路,正是在这种评价导向下的创新实践。

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五所“龙头”高中实现了联盟化发展,从竞争关系转向协作发展。

2024年11月,邓发纪念中学联合佛山一中、罗定中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两地三校”教研活动,以专家备考讲座和同课异构形式开展,超20位教师的分享,吸引了市内15所高中共300多位教师到校观摩。

“这一改革让五所品牌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加良性。”新兴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李西全认为,“教师队伍是县中提质的重要抓手,通过人事权的改革,市里也可以更好地统筹人才引进和流动等工作。”

“目前,五所学校已按改革后的管理体制运行,运行状态良好。”云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可以充分借鉴省内城市的做法,积极发挥市级统筹带动作用,高效推动高中品牌学校建设,提升整体办学质量。”

贯通“资源动脉”,扩充优质学位供给

作为新兴县小学教育的“龙头”,新兴县实验小学曾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其辐射带动下,翔顺实验学校、惠能小学、翔顺育才学校、新城镇中心小学等学校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形成“一花开五叶”的新格局。每所新校启用时,实验小学都会通过骨干教师派驻、管理经验输出等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大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抱团发展。如今,五所学校经常沟通,只有抱团协作,才有好的发展。”翔顺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梁文雄说。

翔顺实验学校创办于2013年9月,历经十多年发展,办学规模从初期的12个教学班扩展至如今的70个教学班,在校师生规模近5000人。“学校的发展历程正是县城城镇化进程的缩影,前十年聚焦规模扩张,当前已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翔顺实验学校校长莫耀华说。

步入校园,随处可见浸润书香的场景:长廊书柜旁,学生们或倚柜细读,或席地品书,姿态各异却同样专注;班级图书角与楼层书吧间,流动着自主阅读的身影。作为“书香丝韵”特色教育的实践载体,学校通过打造三级阅读空间、实施“送故事”行动、搭建“悦读越美”分享平台等创新举措,构建起立体化阅读体系。经典诵读与故事创编等特色课程的开展,更助力学生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型。

2024年,新兴又将这5所优质小学作为牵头单位,分别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从管理协同共进、教学共研共享、师资均衡配置、文化互帮互促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城区优质学校对结对学校进行深度帮扶,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共同体整体办学效益。

2024年12月20日,翔顺实验学校与其帮扶的三所乡村小学一同开展了城乡教育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进行语、数、英三科的课例展示。课堂展示环节结束后,四所学校的教师再一同围绕三节课例进行点评。“这种教研方式,不仅促成了教育理念的深度交融,也激发了教师们的专业思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莫耀华说。

2022年,新兴县启动集团化办学,以新兴一中、惠能中学、实验中学为龙头学校,采取“县城学校+乡镇学校”“优质学校+普通学校”的形式,将县内17所公办初中(含完中初中部)组建成3个初中教育集团,实施强校扶弱校措施,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2023年底,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第三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2024年,新兴县又将初中教育集团与其对口招生范围的小学组建了跨学段教育共同体,推动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

“在新兴县,教育从来不是‘单校突围’,自始至终都是‘一盘棋’推进,实现‘集群发展’。而这带来的不仅是优质学位数量的增长,更是教育生态的根本性重构。”李西全说。

教育生态的重构革新不仅停留在硬件升级与制度完善的表层,更深度渗透至育人模式的内核。

位于云城区的云浮市田家炳学校,背倚一座未经斧凿的山丘。乘着云浮打造“南药之都”的东风,学校以“荒山活化”为切口,打造了“青少年南药科普劳动实践基地”。

在实践基地的林下课堂区,一堂“春日寻宝觅幸福”的课堂正在进行。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爬上山坡,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的多维感知,完成植物认知。“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场景化教学,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田家炳学校校长叶丽萍说。

自从2017年转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后,田家炳学校创新课堂教学“345”模式,积极运用“三心”“四为”“五学”多种教学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方便、有效,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创新“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工作,通过组建社团和“体教联办”模式,以自主课程为抓手,引入校外教练与社会机构,不断擦亮学校“中国曲棍球传统学校”“广东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品牌。

放眼全市,自2021年以来,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云浮推进246个乡镇“三所学校”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小散弱”教学点撤并工作,已累计完成撤并171个;深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全市共成立教育集团34个,城乡教育共同体16个,培育了5个市级优质教育集团,3个教育集团被评选为广东省第三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推动全市63个镇(街)中心小学办公室与校本部合署办公,中心小学行政管理人员全部按要求承担教学工作……

步入第二个30年,这个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展现出稳中求进的态势,以系统性举措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型升级。

点燃“人才引擎”,锻造优秀教师队伍

“周老师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的好老师。”“周老师的课特别高效,讲题思路特别清晰。在初三之前,我从未对数学如此感兴趣。”……2018年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婉钰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入职邓发纪念中学,至今有4年班主任、3年团委副书记、2年联合中队组织委员工作经历。从教以来,她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

近年来,云浮全面实施人才“云聚”强市工程。市委、市政府在事业平台、生活补助、住房保障、家属安置上向省内一流标准看齐,并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打造了“全链条”“全流程”的人才培养跟踪机制,让有志投身于云浮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有舞台、安居生活有品质、创新发展有空间。

近三年,云浮全市通过中小学副高职称评定2000多人,副高职称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云浮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继续组织实施教育人才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层次教育人才。

“此次‘粤聚英才·粤见未来’活动,我们计划招聘52名教育人才。”云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也要加大力度培养人才,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用事业留人、靠平台留人。”

在提升队伍整体水平方面,云浮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肇庆学院,分批分层次对全市3万多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各项培训共计180多场次。

同时,云浮也鼓励各校积极“走出去”。2025年3月,邓发纪念中学组织教师到东莞海逸外国语学校参加高考备考研讨会;4月,学校高二级教师组队到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中学交流访问。

“教育的真谛就在于爱与示范。”“增城中学的‘本原三学’理念让我眼前一亮,通过前置研学、团队互学、教师帮学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教师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还收获了许多实用的备课策略和备考技巧。

除了“走出去”,内部交流也必不可少。2024年,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分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4个组别。其中学前教育组别有幼儿教育1个专业,小学教育组别由11个学科组成,初中教育组别由15个学科组成,普通高中教育组别由16个学科组成,大赛共计43个学科(专业)。

“本次青年教师能力大赛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营造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氛围,也对提高青年教师核心素养和教师发展起促进作用。”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凤平说。

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切实缩小城乡及校际教育差距,云浮市纵深推进公办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通过系统构建涵盖教师竞聘上岗、转岗退出、待岗培训、交流轮岗、考核评价、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框架,全面激活教师队伍活力。

这项改革不仅建立了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更形成了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生态,有力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改革实践中,新兴县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2023年,新兴县通过第二轮“县管校聘”改革,实现了教育管理队伍的结构性优化:581名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通过竞聘重新上岗,320名校长教师完成跨校交流,有效破解了教师资源配置“旱涝不均”的难题。

“教师队伍的双向流动带来了显著的‘鲶鱼效应’。”新兴县翔顺实验学校副校长黎志嫦说,“既有学校骨干教师输出至薄弱学校担任学科带头人,也有乡镇优秀教师通过竞聘加入我校教研团队,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催生了课堂教学的迭代创新。”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近些年,云浮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

数读云浮教育

●2021年以来,市委书记主持召开专题教育工作会议(含市委常委会会议议题)36次,开展调研32次,专项批示57次;市长主持召开和参加专题教育工作会议(含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32次,开展调研20次,专项批示34次。

●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近28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2所,新增学位约6.9万个。

●开展“金牌思政课”“党员优课下乡”活动182余场,3万多教师参与。

●推进246个乡镇“三所学校”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撤并171个农村教学点,改造了72所农村小学体育场地。

●深化集团化办学机制,全市共成立教育集团34个、城乡教育共同体16个,培育了5个市级优质教育集团。3个教育集团被评选为广东省第三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7月刊

编辑 谢小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