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州交警聚焦群众出行难点与交通治理痛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在路口微改造、电动自行车整治、交通安全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打出组合拳,有效提升城市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风险、推动文明出行,织密城市交通安全防护网。
路口升级:
微改造提效率,破解拥堵难题
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防范交通事故,惠州交警围绕事故多发、易拥堵点位,因地制宜推进“一口一策”微改整治,推动城区交通流线更加科学顺畅,出行体验显著优化。
(一)复杂路口“瘦身”,重塑通行流线
位于老城区的银岭路—南岸路交叉口为典型的不规则五路口,存在18条车流走向,行车冲突频繁,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织通行,风险极高。
▲改造前
交警部门通过拓宽渠化岛、前移斑马线等措施,将其调整为更加规整的四路口,引导车流有序绕行,减少冲突点。改造后,通行流线从18条减少至14条,非机动车等待区空间扩大,叠加信号优化成效,整体通行能力提升约9.4%,拥堵状况明显缓解。
▲改造后
(二)“左转中置”化解直左冲突
鹅岭南路—口岸路交叉口邻近客运总站,车流密集,北进口直行与辅道左转交织严重,安全风险高。
▲改造前
针对路幅条件,交警将车道划分为同向双幅,采用“左转中置”通行方式分流车流。同时,取消使用率低的人行横道、优化信号配时,实现空间利用效率最大化。改造后,该路口交通事故率下降70%,车均交织延误从3.6秒缩短至0.9秒,通行效率明显提升。
▲改造后
(三)“微改+信号联动”,疏解主干道拥堵
针对惠州大道高峰期堵点,实施绿化带铲除、增设左转专用车道、取消直左混行车道,改善通行流线。
同时联动上下游路口信号配时,平峰期推行绿波带,高峰期“量出为入”控制,减少溢流与频繁停车。
▲改造前
▲改造后
东进口通行能力提升近40%,高峰期平均行程时间缩短逾三成,为主干道优化提供了“惠州样本”。
秩序整治:
“送头盔+敬告式执法”破解治理僵局
为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惠州从立法、执法、宣传三方面发力,推动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一)立法先行,为治理提供支点
2025年7月1日,《惠州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细化了头盔佩戴、规范车道行驶等行为标准,为执法提供法理依据,让整治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可依。
(二)大兵团协同,强化警示震慑
依托“全市一盘棋”机制,交警联动巡特警、撬动社会志愿者力量,集中整治文明示范路口,精准打击电动车交通违法。
(三)敬告式执法,拉近警民距离
惠州探索“送头盔+敬告式执法”柔性管理新模式。对未佩戴头盔的电动车主,引导观看交通安全事故警示视频,现场宣读风险告知书,登记教育后赠送安全头盔,既缓解执法矛盾,又提高头盔佩戴的主动性。
每一顶头盔,都是一颗交通文明的“种子”。当市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佩戴”,文明出行便在城市中悄然生根。
意识提升:
沉浸式教育“入脑入心”
惠州交警主动“走进流量场”,以短视频为载体,结合科技手段和传播热点,持续开展具有温度、深度、力度的交通文明教育,推动市民从“看见”走向“认同”。
(一)无人机街头劝导,创新科技赋能
通过“空中点名劝导”形式,无人机记录交警街头喊话未佩戴头盔的电动车主,既具科技感,又富感染力,显著提升群众自觉佩戴率。
(二)文明礼让点赞,激励传播同频共振
采用“现场点赞+线上传播”的双重激励机制,表扬礼让行人的市民,并通过短视频纪录下温情一刻。
(三)玩梗趣解交规,软化硬核知识传播
紧跟网络语境,将“佩戴头盔”等严肃主题融入“哑铃砸鸡蛋”等趣味挑战,通过直观体验与年轻化表达,使交规知识以更亲切、自然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常态化:
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
事故警示教育既要触动人心,也要紧贴生活。惠州交警坚持“身边案警示身边人”,用真实案例叩响群众心门,推动警示教育落地更有力度、落点更有温度。
(一)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
惠州交警坚持“身边案警示身边人”,在亡人事故发生地,属地交警7日内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必须开展1场警示会。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违法行为,持续更新本地典型事故案例,打造系列“警示录”,推动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二)“路口的交通课堂”,让安全教育无处不在
在全市主干道交叉口设置20个交通文明宣传教育点,配备桌椅和警示教育视频播放设备。针对现场未佩戴头盔的骑乘人员,交警引导其观看交通事故警示录,完成安全教育。通过一段视频、一次引导,为城市“忙碌的车轮”系好“安全带”。
从“微改造”到“大整治”,从“人性执法”到“智慧宣教”,惠州交警用细致入微的管理举措和科技赋能的宣传策略。在一条条更顺畅的道路上,在一次次更温暖的执法中,交通文明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为群众出行构筑起更加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