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院,肇庆这场“跨界协作”打造基层治理德庆样板

作者 刘舜欣 2025-07-08 07:00

在肇庆德庆莫村镇的果园,果农陈大姐正为下半年的贡柑丰收而忙碌,但在三年前的这个时候,她却正为贵州果商林先生拖欠的货款而辗转难眠。在当地人大代表和法官的合力调解下,一颗颗“黄金果”再次成为她致富的希望。

在德庆法院播植法庭视频调解室,省人大代表覃敏华正与谢法官并肩而坐,耐心劝说果农老莫,最终成功调解一起涉贡柑买卖合同纠纷,双方从对簿公堂走向握手言和。

这样的矛盾纠纷案件,在肇庆德庆全力推进“人大+法院 ”多元解纷模式下,已成功化解超300宗。曾经,不少经司法程序面临时间长、费用高的诉讼案件,如今通过“人大+法院”多元解纷,都得到了高效、共赢的化解。

德庆永丰镇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联调工作调解会现场。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德庆永丰镇人大代表参与诉前联调工作调解会现场。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2022年5月,德庆在肇庆市率先共建诉前联调工作新机制,全力推进“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当植根乡土的人大代表以“柔性调解”,与专业权威的法官“刚性力量”融合,一场关于基层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践,正为“枫桥经验”注入新的内涵。

当“乡里熟”遇上“法理通”

代表、法官双轮驱动

覃代表、谢法官,你们说的道理我听明白了,现在就签字,明天就把货款送到何老板手里。”果农老莫满意地说。

原来,老莫是德庆的一名果农,2023年1月,贡柑刚上市之际,他在何老板的塑料制品厂订购一批果篮用于装货,但老莫并没有及时支付货款。

时间过去一年多,老莫依旧没有还款,何老板无奈之下,把老莫告上法庭。

谢法官受理该案后,认为由熟悉贡柑产业及当地情况的人参与矛盾化解,有利于推动调解工作。于是启动“人大代表+法官”联合调解模式,邀请省人大代表、德庆县永丰镇文罗村村委会主任覃敏华,对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

省人大代表覃敏华与谢法官在调解一起涉贡柑买卖合同纠纷。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省人大代表覃敏华与谢法官在调解一起涉贡柑买卖合同纠纷。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在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覃代表和谢法官首先明确纠纷的关键:二人僵持已久,主要原因是老莫不想支付违约金及利息。

来自基层、植根人民是人大代表的先天优势。作为省、市人大代表,覃敏华熟悉果农,是“乡里熟”,便拉着老莫以拉家常的方式,融法于情解释。“我知道您常年在外地跑生意,每卖出一篮贡柑都不容易,但每一份果子,就有何老板的一个果篮,都有大家的付出。”覃敏华说。

“道理我清楚,但我当时周转不灵,又不是不还款,他非要我付利息和违约金,我还觉得伤感情。”老莫嘟囔着辩驳。

拖欠货款一年多,已是你违约在先,根据合约,支付违约金和利息你责无旁贷,而且拖下去,利息还会越来越高。”随后,谢法官从法律角度说理。

德庆贡柑是肇庆德庆的传统名优农产品,被誉为“中国柑王”。资料图片

德庆贡柑是肇庆德庆的传统名优农产品,被誉为“中国柑王”。资料图片

这笔钱人家就算存银行也会有利息,为了这一点利息和违约金损失个好伙伴,岂不因小失大?”覃代表接过谢法官的话,从情理角度继续劝说。

最终,果农老莫在代表和法官的双重劝说下,同意支付违约金和利息,双方顺利签订调解协议书,自此,该案件得到了“共赢”的解决。

每次调解都是一次挑战,需要综合运用沟通技巧、法律知识和协调能力。”在“人大+法院”解纷模式中,人大代表覃敏华早已在多次“实战”中摸索出经验,她认为,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要耐心倾听,以共情方式缓解其对立情绪;在分析纠纷时,则要从法律和情理角度出发,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随着镇里产业项目增加,基层矛盾容易发生,但借助‘人大+法院’机制,我与各级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到矛盾纠纷调解中,成为‘1+6+N’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覃敏华说。

得益于“人大+法院”模式的助力,近年来,德庆县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覃敏华眼中,这就是最确切的成效。

柔性调解+刚性力量

328宗案件背后的综合施策

像这样的棘手案件在基层并不少见。

2023年5月,家住同一小区、本是好邻居的陆某和陈某,因房屋漏水问题起争执并告上法院。最终,经德城街道城中社区人大代表彭金莲调解,双方达成和解,邻里关系修复如初。

案件调解现场。

案件调解现场。

2022年,德庆永丰镇某户两兄弟因老母亲的赡养义务、医药费保管、补偿征地款分配等问题闹上法庭。经人大代表与法官共同调解,决定把母亲部分的补偿款、存折由村委会代管,费用凭单据支出,经济问题解决后,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两兄弟解开心结。

不少案件如果走完司法程序,不仅时间长,而且费用高,到后期还很可能面临执行难的困局。”德庆永丰镇“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挂点法官说。“走完司法程序往往是最差的结果——官司赢了,感情没了,钱财花了,最后大家身心俱疲。但如今通过‘人大+法院’模式的优势互补,真正做到将矛盾化解于萌芽中。

德城街道城中社区人大代表彭金莲在调解一起房屋漏水案件,双方当事人最后握手言和。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德城街道城中社区人大代表彭金莲在调解一起房屋漏水案件,双方当事人最后握手言和。德庆县人民法院 供图

小至邻里纠纷、赡养父母、买卖合同,大至产业发展,这样的矛盾纠纷,自2022年起至今,德庆县通过“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共成功化解328宗。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其植根基层的“柔性调解”与法官专业指导的“刚性力量”结合,正达到各施所长、综合施策的目的。

在该模式下,人大代表彰显公信力,法官发挥专业性;人大代表熟悉社情民意,法官则提供法律权威支撑,这种互补恰能发挥‘1+1>2’的作用。”挂点法官说。

“人大+法院”

优势互补助力“1+1>2”

在挂点法官看来,“人大+法院”解纷模式,是人大代表与法官“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化解纠纷的实践,其核心在于将人大代表的群众公信力,与法官专业裁判力结合,能有效弥合司法专业性与基层治理需求间的缝隙。

德庆县“人大+法院 ”多元解纷工作相关资料。南方+ 刘舜欣 摄

德庆县“人大+法院 ”多元解纷工作相关资料。南方+ 刘舜欣 摄

“作为‘1+6+N’基层治理中的‘N’种力量之一,参与调解的人大代表均来自乡村,其说理能有效消解当事人对‘法言法语’的疏离感,更能从情感层面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挂点法官认为,相比法官义正言辞地说法,人大代表调解往往更具信服力,百姓接受度也更高。

该模式的诞生符合社会需求,有其先天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节约了群众的时间、经济成本,可谓适时而为。”成功调解多起案件的德庆县人大代表梁健秋说。“并不是所有案件都由人大代表出面协调,给到代表解决的往往是难案、积案,但为何要代表参与?正因能选出来当上代表的,都是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在处理案件中我们发现,人大代表协调,与综治、司法一起可以发挥更好效果!”

德庆永丰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南方+ 刘舜欣 摄

德庆永丰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南方+ 刘舜欣 摄

今年,是“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在德庆落地生根的第三年。

2022年5月,德庆在全市率先共建诉前联调工作新机制,并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德庆法院挂牌成立人大代表诉调对接工作室,全力推进“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首批聘任的10位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与县法院工作形成合力,助力基层矛盾高效化解。

目前,该工作室已成为肇庆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亮点品牌。

下一步,德庆县将继续健全协同机制,加大宣传推广,提升社会认知度、接受度,在创建贡柑、南药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建强代表履职‘主阵地’,不断优化和擦亮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治理德庆模式,让‘人大+法院’多元解纷模式走深走实,为全市、全省基层治理提供经验与借鉴。”德庆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方+记者 刘舜欣

通讯员 陈坚庭  彭丽丽

编辑 唐锦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