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川市委组织部组织在吴基层锻炼的选调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原著精读+案例研学+实践体悟”三学联动方式,引导选调生走进红色旧址、交流实践感悟,进一步深化对吴川社情民意的了解,传承当地红色基因。
参观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梅菉旧址
上午9时,选调生一行来到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梅菉旧址。这座始建于清末的建筑,曾是南路农民运动的指挥中枢。1926年3月,中共广东南路特派员黄学增在此主持成立南路办事处,直接受省农协领导,承担着组建农会、训练农军、维护农民利益等重要使命。
展馆里,珍贵的老照片与饱含血泪和故事的实物,将南路办事处领导农民起义革命运动的壮阔历史生动呈现。从蓑衣、斗笠,到农民运动时期使用过的武器、信件,都见证着那段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历史。“当年农民自卫军就是靠这些简陋装备坚持斗争”,选调生们驻足凝视,不时低声交流。参观中,大家认真记录南路农运历史脉络,不少人在“反‘三捐’运动”展区停留良久,详细询问运动细节。
选调生代表分享感悟
王璇:一件件简陋的武器、一张张泣血的照片、一封封荡气回肠的信件……具象化在我眼前的是那段不屈的农民运动革命史。先辈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此次参观对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更叩问着我作为党员的责任使命。作为驻村锻炼的选调生,我深知自己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将以革命先辈为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双脚扎进泥土里,把耳朵贴近民意,用实际行动在广袤的基层中谱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期望的新篇章!
梁家荣:展馆内尘封的历史、坚毅的面孔,让我真切地触摸到这片土地滚烫的革命脉搏。作为一名共青团员,黄学增等革命先辈们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革命贡献激励我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作为驻村选调生,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做一名“脚底沾泥”的调查员,用脚步丈量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为村庄发展绘制精准“蓝图”;做一名“敢于发声”的守护者,面对村民的合理诉求和权益受损,敢于站出来,依法依规维护公平正义;做一名“精于整合”的实干家,积极争取资源,巧妙借势借力,为村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做一名“心怀赤诚”的服务员,将革命先辈为民奉献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村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
从书页到田埂,青春对话乡土中国
参观结束后,选调生以读书分享会形式开展吴川市第四期选调生课堂。围绕“淬火青春・乡土铸魂”主题,6名选调生结合驻村经历谈感悟,让书本理论与基层实践碰撞出思想火花。
选调生们分享的书目横跨革命史诗、社会经典与当代纪实——从《红旗谱》中冀中平原的农运烽火,到《红星照耀中国》的信仰光芒;从《乡土中国》透析基层社会的千年密码,到《县乡中国》《在城望乡》破解城乡发展的时代命题,还有《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用脊梁扛起的奋斗史诗,既有革命年代的信仰传承,也有城乡发展的现实思考。交流中,大家频繁提及驻村时的鲜活案例:从组织村民发展合作社时的“动员难”,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的“习惯改”,让书本里的文字有了泥土芬芳。
吴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志伟在总结时指出,此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读书分享相结合的形式,帮助选调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吴川的革命党史和社情民意,效果显著。他谈到,实地参观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南路农民革命的壮阔历程和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读书分享则结合选调生的驻村实践,加深了对新时代乡土社会与城乡发展关系的理解。
他强调,选调生作为党和国家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肩负着组织的重托与期盼,必须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主动扛起责任,在驻村工作中扎实推进乡村绿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换届等重点任务,在基层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站在农运先烈奋斗过的地方,更明白‘选调’二字的分量”,选调生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航标”,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实干相结合,既要读好“有字书”,更要读懂“乡土这本大书”,以“俯身贴地”的姿态,在书卷与泥土的交融中,书写吴川选调生的青春答卷。
选调生读书分享选摘
梁晓静:《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的核心是解析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以“差序格局”为骨架,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以及“礼治秩序”对基层治理的深远影响。书中“读懂中国的最好课本是脚下的土地”这一观点,为驻村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既要以真诚融入“熟人圈子”,又要在“人情”与“规则”间找到平衡,通过扎实调研挖掘本土需求,让理论真正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力量。
许承泽:《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既是革命史诗,更是精神宝库——书中蕴含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长征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民情怀,以及“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实践品格,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对驻村选调生而言,这份精神启示我们:当以革命先辈为镜,从书中汲取扎根基层的勇气,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让“红星”精神在田间地头延续。
林沛妍:《县乡中国》
《县乡中国》剖开了县乡治理的肌理,以内部视角系统解析基层治理体系、运行逻辑及干部生存状态。书中扎根泥土的研究方法,让复杂的县域治理变得可感可学。对驻村选调生而言,这本书恰似“实战手册”——从中能学到如何精准把握治理规律,为驻村工作提供从调研到落实的清晰思路,助力在基层实践中找对方法、干出实效。
来源:中共吴川市委组织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