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2025年广州市中考开考。首门科目语文考试结束后,作文题很快揭开了其“神秘面纱”。今年的题目要求考生以《我与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记者统计发现,近年来,“我”字在广州中考语文作文题中高频出现,自2019年以来,已连续出现7次。为什么“我”字频频出现在中考作文试题中?
相关链接:2025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公布:《我与我们》(包含往年作文题)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学德育正高级教师黄翠婉认为,“我”字频繁出现,实际上是广州切实落实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表现。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黄翠婉说,这要求学生在写文章、说话的时候,要从自身出发,也就是从“我”出发。
不仅如此,“我”字成为语文作文题的高频字,背后还有着德育与心理的细致考量。
“从心理角度来看,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对‘我是谁’‘我在世界中的位置’等问题充满探索欲。”黄翠婉说,近几年广州中考的语文试题,契合了考生渴望表达自我、展现内心真实感受的心理需求,是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尊重与顺应。
这意味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真实的经历、情感和思考,不仅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让写作不显得“假大空”,更有助于孩子们进一步认识自我,构建清晰的自我概念,从而实现自我认同。
黄翠婉举例,学生在写《别担心,我可以》时,可以回顾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抽丝剥茧一般分析自己如何应对问题和困难,在这一过程中能强化其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增强自信。
“当学生开始思考如何下笔的时候,围绕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他们需要努力挖掘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景中的真实故事。德育的抽象概念在此刻被具象化了。”黄翠婉说,比如《我与我们》这一题目,促使学生思考个体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明白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科科组长曾一鸣看来,作文要有话可说,就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以“我”为主题,这样的作文题学生才容易有话好讲、有事可说。
曾一鸣认为,今年广州中考的作文题,更是一次“升级”。
“这次作文题不仅有‘我’,还有‘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要把自我和他人联系起来,避免了陷于自身小小世界的狭隘,通过去回顾我跟我们的故事,谈我跟我们的体验,带动学生思考自身成长。”曾一鸣说,全命题的回归,实际上也给了学生更多表达自我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加深入思考我和我们的关系,我对我们的作用,或者我们对我的作用。
不仅如此,以“我”为主体的作文题,还有助于体现考试的公平性。
曾一鸣说,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写作,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来写,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独特的,因此写出来的文章也较难雷同,如此一来,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套路式”写作,有利于考试的公平性和评卷的客观性。
南方+记者 陈理 谢望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