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一场针对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整治行动开始了。
近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网络“黑嘴”按键伤企,汽车行业是重灾区。近年来,一股上不了台面的暗流在车圈涌动,车企之间明争暗斗、互怼互黑、倾轧拆台,深陷低水平、非理性的“内卷式”竞争。对这些乱象重拳出击,对无底线营销行为踩下“刹车板”,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行动:全国范围整治汽车行业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一)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剑指三大乱象:
非法牟利问题——
博眼球、吸流量的有之,如“小牛说车”等账号故意夸大歪曲事实,抹黑诋毁某汽车企业及其创始人,最后被封禁。
搞所谓“舆论监督”的有之,各种夺人眼球的汽车测评,明面上客观公正,暗地里收“保护费”。
制造新型“网络水军”的有之,虚假破产公告、杜撰交通事故、AI合成自燃视频,耸人听闻的内容反复上演。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
有的刻意挑选竞品车型的某项参数片面比较,“行业第一”“遥遥领先”后面,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小字。
有的选择性披露数据,带“XX车型”“XX万元以上”的“定语”销量榜单层出不穷。
有的制造炒作话题,新浪微博曾通报,“某汽车品牌在关键营销节点及财报节点,采买财经商业媒体账号,短时间内发布同质化内容违规冲榜”。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
有的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如理想MEGA在发布后遭遇大规模网暴P图,河北警方证实,涉嫌参与打压的汽车公司有三至四家。
有的组织“黑公关”“黑嘴”及“车圈”粉丝,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
甚至一些高管笃信“黑红也是红,毒流量也是流量”,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
(二)
“只要和新能源汽车沾边,就能看见水军的痕迹。”在一次行业大会上,长城汽车负责人如此感叹。
通过营销造势来获取关注、树立品牌无可厚非,但在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战早已白热化,过度营销无孔不入,车企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说非法牟利的主体还是自媒体,那么夸大和虚假宣传背后,则是一些车企主动下场,贴身肉搏。恶意诋毁和攻击,说明一些车企不再满足于给自己“贴金”,而是突破底线给竞品“抹黑”,千方百计打压对手。
专项行动所提出的三种乱象,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逻辑递进的关系,正是车圈歪风邪气的反映。
这是行业“内卷”的表象。在新能源汽车攻城略地的前几年,足够广阔的市场蓝海,最高容纳了200多家车企。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50%,增量空间相对变小。生死存亡之际,容不得太多的体面。
“内卷”没有赢家。对外,网络谣言一夜之间可能就毁掉一个企业;对内,企业每年不得不花费数千万元资金跟进对冲,徒增无谓的管理成本;对行业而言,把大量精力用在“卷营销”上,就少了精力“卷技术”“卷创新”“卷服务”,对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所幸“拨开云雾见月明”。从中汽协叫停“销售周榜单”发布,到工信部规范“辅助驾驶”宣传,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一项项举措如“清风徐来”,希望吹散车圈歪风邪气,校准行业竞争方向。
(三)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既是国家网信办两次“清朗行动”在汽车领域的具体落地,也是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志。
如何落实到位?需要攥指成拳,同向发力。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快速处置渠道,依法依约关闭并公开曝光一批参与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平台账号。针对典型案件、典型“水军”群体,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值得注意的是,穿透网络乱象的层层迷雾,往往可以在源头追溯到车企的身影。到底是哪些车企在作恶?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网络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规范引导。在平台上,网络“黑嘴”“黑公关”抓住消费者关切点,利用算法机制、滥用AI技术等助推争议话题。对这些现象,平台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要承担起信息审核的主体责任,健全平台涉企侵权信息投诉举报、争议标签、一键关联辟谣内容等产品功能,防止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汽车行业要进一步开展自查自纠。给同行“下绊子”,不会让自己跑得更快。一旦“搅浑水”的行径被做实,带给自身的将是毁灭式打击。企业必须树立正确发展观念,把精力放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营销宣传行为,自觉抵制“黑公关”“黑嘴”等“负资产”,不被“车圈”粉丝绑架。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车企终于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面向未来,“集体出海”的市场依然很大。只有摒弃互怼互黑的零和思维,转向合作开放的共赢思维,中国汽车工业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夯实根基,驶向更辽阔的产业蓝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