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全景式还原广东文艺抗战脉络!“浩气长歌”大展深度揭秘|视频

作者 杨逸 2025-09-05 19:31
03:18

首度全景式还原广东文艺抗战脉络!“浩气长歌”大展深度揭秘

战争硝烟虽已远去,文艺号角仍在回响。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一部荡气回肠的广东文艺“抗战史诗”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拉开帷幕——

在“浩气长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专题展”现场,来自美术、音乐、摄影、电影、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上千件的抗战作品和历史文献吹响“集结号”,共同交织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抗战文艺图景。

海报

海报

在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考中,广东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留下《黄河大合唱》《东战场的烈焰》《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等不朽之作。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介绍,策展团队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抽丝剥茧,大量以往鲜为人知的作品与手稿面世,将广东抗战文艺创作脉络还原在世人面前。

“他们将个人创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是这种立足于民族立场的创作信念,让这些作品至今仍然焕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他表示,抗战文艺工作者所秉持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家国情怀,仍为当代广东文艺创作提供精神滋养与深刻启示。

广东文艺首发抗战“先声”

“广东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音乐与文学对抗战题材反应最为迅速。”策展人之一、岭南画派纪念馆研究项目策划部副主任王晓青博士说。

广东籍音乐家可谓“先声夺人”,拉开了抗战救亡歌曲创作的序幕。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五天,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倡议成立“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抗日救国会”,并带动师生创作《从军歌》《义勇军》等一批救亡题材爱国歌曲。与此同时,身在广州的培正中学音乐教师何安东,奋笔创作抗日救亡歌曲《奋起救国》,并录制成唱片广为传播,被誉为当时广东的“第一首好歌”。

“抗战歌曲矩阵”为观众播放多首抗战名曲。

“抗战歌曲矩阵”为观众播放多首抗战名曲。

策展团队通过史料梳理,发现萧友梅、冼星海、马思聪等广东籍音乐家、词作家创作的上千首抗日战歌,包括《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冼星海现存声乐作品多达250余首(部)。“这次九三大阅兵的暖场歌曲有一半都出自他的手笔,可见广东音乐家的影响力。”王晓青补充说。

广东籍文学家同样积极投身创作,涌现出大量抗战主题的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蒲风《抗战三部曲》、雷石榆《新生的中国》、李金发《亡国是可怕的》、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等,均是广东抗战文学的有力表达。

诗歌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蒲风诗歌集《抗战三部曲》。

诗歌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蒲风诗歌集《抗战三部曲》。

诗歌出版社1938年出版的雷石榆诗歌集《新生的中国》。

诗歌出版社1938年出版的雷石榆诗歌集《新生的中国》。

王晓青指出,广东音乐家很早便展开“跨界”创作尝试,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街头剧、美术作品和抗战歌曲歌词:“《自由的号声》《白云故乡》等诗歌经过作曲家谱曲后,在战地巡演中实现文学—音乐表演的三重传播。”

面对民族存亡关头,广东电影人同样肩负起抗战题材的创作重任。展厅里,《正气歌》《孤岛天堂》《白云故乡》等多部经典影像不断回放。“全面抗战爆发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粤籍影人南迁香港,他们作品里的抗战精神,也极大地影响了日后香港的电影文化。”她介绍道。

多部广东电影人留下的抗战影像在现场回放。

多部广东电影人留下的抗战影像在现场回放。

抗战文艺的跨界互动,正通过青年学子的演绎得以延续。主办方与星海音乐学院合作推出“音乐活态呈现”,音画“互文”方式的创新运用,便为展厅增添一抹亮色。

开幕式现场,大提琴的旋律如泣如诉,废墟中的舞者肢体语言充满张力。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思昂介绍,节目《和平的沉思》创作灵感,源自抗战版画《怒吼吧!中国》《面对着死》《重生》等多幅艺术作品。展览尾声,冼星海的经典作品《黄河颂》,以男中音和弦乐四重奏再献“新声”,首尾呼应,完整重现中华民族的重生历程。

星海音乐学院演绎节目《和平的沉思》。

星海音乐学院演绎节目《和平的沉思》。

“我们希望以当代音乐语言、舞蹈语汇、审美视角,凝视战争,呼唤和平,延续民族血脉里的抗争精神,让历史的回响深入人心。”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陶陌说。

岭南画坛铸就“视觉史诗”

“广东抗战文艺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气象,形式之多元、数量之庞大、内容之创新,同样远超想象。”策展人之一、岭南画派纪念馆助理研究员陈文轩介绍道。

画笔和刻刀,无疑是广东美术家凝聚抗战斗志、记录历史真相最好的“匕首投枪”。版画、漫画、壁画、宣传画、国画、油画、雕塑等各展其能,留下了大量彰显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一场全民视觉总动员。

胡一川《到前线去》黑白木刻,1932年,20×27cm。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胡一川《到前线去》黑白木刻,1932年,20×27cm。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重镇,广东版画家人数占据了战时中国的“半壁江山”。鲁迅曾在致金肇野信中指出:“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翻看史料时,鲁迅的评价给陈文轩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珍藏的新兴木刻版画也在展厅“晒家底”,胡一川《牛犋变工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悉数亮相。

“这里既有李桦、赖少其等广东现代版画会成员的馆藏,也有延安木刻代表古元、大后方木刻代表黄新波等艺术家的代表作。”陈文轩表示,这些作品不但反映战时生活,也在版画现代化、大众化、民族化方面引领时代风骚。

陈烟桥《国防前线的歌声》,木刻版画,1936年。

陈烟桥《国防前线的歌声》,木刻版画,1936年。

“广州是华南漫画家铜墙铁壁的营垒,斗士又多又勇敢。”漫画家王敦庆曾如此感慨。身为抗战文艺的主力军,黄茅、黄苗子、廖冰兄、张谔等广东漫画人,以报刊和流动漫展为阵地坚持斗争。

现场展出的《抗战必胜连环画》,是廖冰兄根据毛泽东《论持久战》精神创作的作品。“他将《论持久战》的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昭示中国‘越战越勇’、日本‘越战越弱’的信心。”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说。

岭南画派擎起“艺术救国”的旗帜,也成为中国画从“避世”到“入世”现代转型的“催化剂”。“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关山月《从城市撤退》、方人定《战后的悲哀》,他们以抗日救亡为主导的审美意识,极大地推动了‘精英美术’的大众化转向。”胡斌分析道。

广东抗战摄影同样值得大书特书。三楼展厅里,沙飞、石少华、郑景康等广东摄影家的战时影像铺满了整面展墙。“这些作品展现出广东摄影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全世界对抗战历史的研究,都离不开他们留下的珍贵镜头。”李劲堃说。

广东摄影家的战时影像铺满了整面展墙。

广东摄影家的战时影像铺满了整面展墙。

1939年冼星海与鲁艺合唱团女生部合影。

1939年冼星海与鲁艺合唱团女生部合影。

从百团大战、雁翎队、地道战的生动瞬间,到饱受战争摧残的农民、支援前线的妇女儿童、欢庆胜利的城市平民,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看来,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刻记录,是广东红色摄影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打破了传统战争摄影的英雄叙事,构建了‘人民视角’的战争记忆。”

延安时期与《黄河》相关照片。

延安时期与《黄河》相关照片。

埋设地雷的场景。照片由石少华拍摄。

埋设地雷的场景。照片由石少华拍摄。

1938年春季河北涞源浮图峪,八路军在古长城欢呼胜利。照片由沙飞拍摄。 

1938年春季河北涞源浮图峪,八路军在古长城欢呼胜利。照片由沙飞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沙飞等人还创办了根据地第一份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培养了上百名摄影战士,亲手打造了一支“文化的军队”。“他们将照片转化为抗战动员的文化资源,这些实践对凝聚民族精神无疑产生深远的影响。”陈文轩补充道。

打造青年人才培养“练兵场”

回首80年前的抗战硝烟,沉甸甸的史料依旧触动着年轻一代的策展人。“文艺不是纸上谈兵。尽管身处颠沛流离的艰难处境,广东文艺家仍然严肃认真地对待文艺创作,没有因为现实的苦难、个人的逆境而放弃艺术追求。”陈文轩如此感慨。

广东文艺的抗战故事,仍在青年策展人的手中“续写”。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莫菲介绍,王晓青、陈文轩等青年策展人既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内容的传导者:“他们勇于突破传统框架,引入跨学科视角,赋予展览广博的内容体量,以及深刻的思辨性、当代性。”

他们同样深谙“讲故事”的力量,沉浸式观展情境令人耳目一新。展览多处设计体现出让历史走近年轻人的用心。音乐板块设置的“抗战歌曲矩阵”,观众可以现场聆听《松花江上》《八路军军歌》《在太行山上》等名曲,感受当年那些振聋发聩的抗战原声。

展厅二楼,两幅近20平方米的大型木刻版画装置同样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的临摹作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5名在校研究生的手笔,耗时3周时间完成。

胡一川《到前线去》临摹作品,由广美版画专业学生创作。

胡一川《到前线去》临摹作品,由广美版画专业学生创作。

岭南画派纪念馆出版展览陈列部副主任谭景聪介绍,这场木刻版画公共教育创作项目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得以学习新兴木刻的技法,更能通过DIY创作与前辈名家“对话”,亲身感受他们“以笔为刃、以艺作枪”的战斗情怀。

“对岭南画派纪念馆而言,这次展览也是我们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练兵场’,让青年人才的策展、管理与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得到全面提升。”李劲堃期待,“机构+青年”的合作模式有助形成人才与机构共同成长、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关志全进一步表示,广东省文联将研究项目与学术机构深度联系的模式,也为日后开拓更多深度研究项目打下基础。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编辑 周煦钊 冯颖妍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