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茂名市茂南区举办“油城故事会”非遗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颁发非遗项目牌匾共47个,其中市级项目10个,区级项目37个,授予区级传承人证书共23个。
南方+注意到,在颁发牌匾的项目中,包括茂南灯笼舞、荔枝干传统制作技艺、石鳌塘“走将军”年例等14个新项目。这些项目正式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丰富了当地非遗保护的版图。
此次入选的项目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民俗等。南方+对这些项目进行了梳理,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眼熟的?
茂南新增14项区级非遗,有你熟悉的吗?(可多选) 茂南灯笼舞 对练咏春 鳌头咏春 茂南新坡“走牛角”游艺 茂名油页岩雕刻 传统荔枝重彩画 公馆灯笼制作技艺 元屋岭火把制作技艺 新坡山姜豆饼制作技艺 荔枝干传统制作技艺 高车桂圆肉传统制作技艺 高山荔枝炭烧鹅传统制作技艺 沙虫粥传统制作技艺 石鳌塘“走将军”年例 提交
1.茂南灯笼舞
茂南灯笼舞是根植于粤西农耕文明的传统舞蹈,以“灯为魂、舞为形”,在光影间展现茂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
该舞蹈主要分布于茂南区的袂花镇、公馆镇等地,其中袂花镇为发源地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形成与当地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及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代用于祈求神灵庇佑,后演变为娱乐观赏性舞蹈。
表演时,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汉服等传统服饰,手持绘有吉祥图案的圆形、方形等造型灯笼,以群体表演为主,通过多样队形变换营造视觉效果;动作丰富,结合走、跑、跳、转及灯笼挥舞,风格优雅又欢快;配以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节奏随舞蹈情节变化。
其具有表演形式丰富、舞蹈风格欢快灵动、服饰道具特色鲜明等特征,承载着历史文化,是文化交流纽带,凝聚社区力量。
2.对练咏春
对练咏春是其源于清朝中期,相传出自少林,后经多代传承,至第八代谭斌结合本地特点,形成含咏春黐手、咏春对练、咏春搏技的新技法体系,形成具有茂名特色的咏春拳,至今有超200年历史。
该项目以“中线理论”为基础,内容包括“小念头”“寻桥”“标指”等,练习方式有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等,训练器械含木人桩、刀、棍等。技术上讲究攻守同步、连削带打等,兼具健身、防身、启智等功能,还推崇以德服人,注重礼仪。
3.鳌头咏春
鳌头咏春为咏春拳岑能支系在粤西的重要传承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初南少林,源于五枚师太所创拳法,后由吴强结合粤西水乡环境改良,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核心技法以“中线理论”为基础,包含“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大套路,辅以木人桩法、六点半棍等器械训练,独创“窄巷十二散式”适应地域环境,强调“短桥寸劲”“守攻同期”的实战理念。
主要分布于茂南区,以茂名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为传承基地,辐射湛江、阳江及珠三角地区。该技艺融合禅理与地域文化,兼具健身、防身功能,是岭南武术本土化的典型样本之一。
4.茂南新坡“走牛角”游艺
游艺“走牛角”于明末清初,由茂南新坡村许氏传入,因技艺变化无穷、出神入化曾广泛流传。380多年的演变,游艺道具是几块瓦片、几段木棍均可,场地随意。游艺既动脑又动手,老少咸宜。其可娱身心,炼身体,开智力,强协作。
“走牛角”需在地面画一个牛角图形,一边为弧线,可一边为直线。两人对战、一方两子、一方拿小棍子、一般拿棍子先走,子方把小棍子围至牛角尖,便胜;而小棍子能走到牛角头任意一点就胜。
5.油页岩雕刻
油页岩雕刻历史可追溯至1954年油页岩开发时期,采矿工人利用余料创作,历经从工人消遣到专业艺术的发展,如今形成独特风格。分布以茂南区金塘镇、公馆镇等为主。
雕刻以茂南区丰富的油页岩为原料。该石质地细腻、纹理丰富,雕刻时散发淡淡油香。工艺包括选材、设计、粗加工、精雕细琢、打磨抛光等环节,对创作者技艺和材料认知要求高。
作品兼具艺术与生态价值,既展现地质美感与人工技艺,又实现工业废料再利用。
6.传统荔枝重彩画
传统荔枝重彩画以茂名地区荔枝树及周边风貌为创作主题,材料选用宣纸、墨及矿物质颜料,通过宣纸托底增强质感,矿物颜料保证色泽鲜艳且经久不变。融合传统笔墨韵味与写实风格,以“撞水撞粉法”等技法,呈现浓艳瑰丽、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既展现荔枝鲜活质感,又蕴含文化内涵。
历史可追溯至清末,第四代传承人刘晓光将祖传技法与茂名荔枝结合,形成独特风格。
7.公馆灯笼制作技艺
公馆灯笼制作技艺起源于本地节庆祭祀及婚嫁习俗。技艺以竹扎为骨、绸纸为肤、手绘为魂,完整保留选材、扎架、裱糊、彩绘、组装的纯手工工序,成品涵盖高灯(祠堂祭祀)、轿灯(婚庆仪仗)、花灯(节庆装饰)、宫灯(建筑美学)四大类,纹饰融汇岭南吉祥图案与书法题字,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
该技艺以家族传承与师徒授业双轨延续。灯笼作为乡土信仰与宗族文化的载体,深度参与年例、庙会等民俗活动,是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符号。
8.元屋岭火把制作技艺
元屋岭火把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山阁镇元屋岭村传承已久,与当地正月十五元宵节火把巡游习俗紧密相关,该习俗起源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蕴含接福迎祥、祈求平安等寓意。
制作工艺以天然材料为主:选用本地丹竹作为支撑杆,长度60-100厘米,在上节灌入煤油,用草纸扭成圆柱形堵住顶端作为燃烧焰头,草纸需突出5-10厘米。制作步骤包括自备竹筒、添加煤油、领取煤油、抖动浸润后点火,工艺简易却体现农耕时代智慧。
9.新坡山姜豆饼制作技艺
新坡山姜豆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清光绪版《高州府志》已有相关记载,传承至今形成独特风格。以本地非转基因黄豆、山泉水和野生山姜糠为原料,经磨浆、煲熟、压榨制成豆饼,再油炸后加入山姜糠等佐料翻炒而成。食用时将佐料塞入豆饼,外焦里嫩,香味浓郁,兼具营养价值与养胃功效。
茂名豆饼分布在多个区域,茂南区新坡山姜豆饼知名度高,传承谱系清晰,吸引多地食客。
10.荔枝干传统制作技艺
荔枝干传统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公馆镇,清康熙年间柯氏先祖开创“红盐法”古艺,历经十代传承,第七代传人吴仲清推动技艺现代化转型。该技艺以茂南本地糯米糍、白糖罂等优质荔枝为原料,秉承古法精髓,结合木炭分段烘焙技艺制成。
制作需经选果、初焙、回炉、温果等工序,讲究荔枝木炭文火缓焙,通过“昼熄夜燃”控温技术锁住果味与营养,成品果肉莹润、糖霜自然,兼具食疗价值。核心传承区辐射鳌头、公馆等9镇,依托当地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形成独特生产生态。
11.高车桂圆肉传统制作技艺
高车桂圆肉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唐代已有岭南龙眼相关记载,宋代被列为药材,明代去核烘干技术成熟,清代出现专业“焙灶房”,依托鉴江水运外销,光绪年间已成重要出口商品。
该技艺以茂南本地石硖、储良等优质龙眼为原料,经脱壳、去核后,采用“三烘三晾”古法,以荔枝木、龙眼木慢火烘烤,循环脱水,锁住琥珀色泽与蜜甜口感,成品软糯无渣、甜而不腻,带天然烟熏香,兼具补血安神的食疗价值。现融入智能控温设备,平衡传统与标准化生产。主要分布于山阁镇、羊角镇及高州市部分区域,高车村为核心区,依托优越的水土资源形成产业带。
12.高山荔枝炭烧鹅传统制作技艺
该技艺以茂名本地优质黑棕鹅或乌鬃鹅为原料,这类鹅种肉质细腻、脂肪分布均匀,是烤制的理想选择。关键在于采用本地荔枝炭烤制,赋予烧鹅“肥而不腻、回味甘甜”的独特口感,同时搭配秘制酱料腌制,食用时常配酸梅酱或卤汁,酸甜与咸鲜交织,风味层次丰富。
制作工艺繁复精巧,需历经腌制、充气、刷脆皮水、晾干、烤制等多道工序,尤其考验火候掌控,需确保外皮焦香而内里柔嫩,是耐心与技巧的融合。
作为粤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不仅是一道美味菜肴,更承载着岭南饮食智慧,体现了当地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和烹饪技艺的传承。
13.沙虫粥传统制作技艺
沙虫粥传统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由黄正同开创,历经四代传承至黄忠彦,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主要分布于茂南及周边地区。
技艺以新鲜沙虫、优质香米、鸡骨为原料,经熬制鸡骨汤底、处理香米煲粥、清洗沙虫、调味、入粥滚煮等工序制成。关键在于沙虫需鲜活,入粥时机精准(滚煮3-4分钟),依托沿海资源,凸显粤菜“大味至淡”特色。成品粥底绵滑,沙虫脆嫩,富含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兼具美食与养生价值,是当地年例、婚庆等宴席的常见佳肴。
14.石鳌塘“走将军”年例
石鳌塘“走将军”年例主要流传于茂南区官渡街道石鳌塘村及周边区域,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源于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农耕祈福仪式,后融合道教、傩戏元素及冼夫人文化,形成独特民俗活动。
仪式流程丰富,正月十四筹备,包括接神、“洗金身”、打杯较选传承人等;正月十五为高潮,“五彩花脸将军”装扮后操练、举烽,随后光脚进行12小时夜间巡游,造访62个醮台,逐户驱邪祈福,全程锣鼓喧天,村民夹道迎接。
活动以“祈愿平安、凝聚社区”为宗旨,将军脸谱、甘蔗、火把等为独特文化符号,村中600年见血封喉古树及古榕树为历史见证。传承以社区集体为主,口传身授。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颜海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